本賽季,巴薩、皇馬、曼聯、利物浦等豪門再次集體喊話,抗議過于密集的賽程安排。然而,這早已不是新聞,而是一種被默許的趨勢。從歐冠擴軍、歐國聯橫空出世,到世俱杯變本加厲,比賽場次不斷堆疊,球員傷病隨之激增。就連一向以鐵人形象示人的巴爾韋德,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超負荷”,這不是個例,而是整個產業病灶的顯現。
為什么賽程越來越多?表面上看是歐足聯、FIFA“貪圖利益”,實則背后是一條涉及全球4.5億就業崗位的產業鏈。球鞋皮革工廠、球場餐館、轉播公司、交通建設、體育零售……每場比賽,不只是兩隊在踢球,更是無數人生計的支點。數據顯示,英超一個賽季就能帶來76億英鎊產值,而西甲的貢獻甚至能占到西班牙GDP的1.37%。這不是純粹的足球,而是一部滾動的經濟機器。
問題是,這臺機器的“燃料”恰恰是球員的身體。一邊是產業的不斷膨脹,一邊卻是球員接連倒下。解決的辦法難道只能是“多練體能”?當然不是。有識之士提出改革建議,例如引入“橙牌”作為介于黃牌與紅牌之間的新判罰等級,進一步規范球場行為、降低惡性犯規;再比如增加換人名額與大名單人數,給予教練更多輪換空間,也讓青訓球員獲得機會,向下激活市場,向上延伸競爭力。
歷史上,足球曾因貝利被嚴重侵犯而引入紅黃牌制度,誰又敢說,今天不是第四次重大規則革新的契機?當“看球”不再只是看球,而是一場關于就業、稅收和話語權的現代化較量時,足球確實已經變了。但它還能變得更合理、更健康,也更有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