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上海車展上,Honda宣布與中國科技企業Momenta、DeepSeek及寧德時代達成深度合作,標志著其從傳統車企向“智電一體化”轉型的關鍵一步。這一動作透露出本田對中國市場的精準判斷:本土化技術整合是外資品牌突圍的核心路徑。
1.Momenta:全場景智能駕駛落地
Honda選擇與Momenta聯合研發端到端大模型輔助駕駛技術,覆蓋高速、城區、泊車等全場景功能。這不僅是對中國復雜路況的針對性適配,更體現了本田對“量產即普及”的務實態度。Momenta的技術積累與本田的工程化能力結合,或將打破外資品牌在華智能化“水土不服”的困局。
2.DeepSeek:AI交互定義座艙新標準
Honda將DeepSeek的AI大模型接入“燁”品牌車型,旨在通過自然語音交互提升用戶體驗。這一合作劍指特斯拉、小鵬等新勢力的核心優勢,試圖以“日系細膩+中國AI”的組合重塑智能座艙競爭規則。
3.寧德時代:電池技術破局
Honda與寧德時代聯合開發磷酸鐵鋰電池及CTB一體化技術,直擊電動車成本與性能的平衡痛點。此舉不僅降低了對日系供應鏈的依賴,更通過本土化技術降本,為后續價格戰埋下伏筆。
“燁”品牌如何定義本田新基因?
“燁”品牌第二彈車型GT的全球首秀,展現了本田對電動化與駕駛樂趣融合的野心。作為旗艦車型,GT的三大創新值得關注:
1.“雙空間”設計哲學
主駕AI沉浸式運動座艙與副駕“款待空間”的區隔,打破了傳統豪華車“全員尊享”的思維定式。這種“駕駛者優先,兼顧陪伴者”的理念,或將重新定義高端電動車的用戶體驗標準。
2.性能與智能的平衡術
GT搭載Momenta輔助駕駛與DeepSeekAI交互,卻仍強調“駕駛樂趣”。這折射出本田的差異化策略:在智能化浪潮中堅守機械素質,以“技術冗余”滿足多元需求。
3.本土研發主導權升級
與首彈車型S7/P7相同,GT由中國年輕團隊主導設計,標志著本田在華研發體系從“輸入型”向“輸出型”轉變。這種本土化深度,或將成為外資品牌對抗新勢力的關鍵籌碼。
賽事基因與安全標準的雙重背書
本田在展會上同步亮相了搭載其動力單元的F1賽車RB21及云馳純電架構解剖車,釋放出兩大信號:
1.賽事技術反哺量產
F1賽車的展示并非情懷營銷,而是凸顯本田“賽道技術民用化”的傳統優勢。混動時代積累的動力總成經驗,或將在電動化時代轉化為三電系統的性能壁壘。
2.安全標準的隱性競爭
解剖車直觀展示車身結構與電池安全設計,呼應了中國消費者對電動車安全性的高度敏感。本田以“可視化標準”應對新勢力“配置堆砌”策略,或將重塑行業價值錨點。
行業啟示:外資品牌的“中國式生存法則”
Honda此次戰略透露出外資車企在華發展的三大趨勢:
技術主權讓渡:通過本土合作快速補足智能化短板,甚至將中國技術反哺全球市場;
用戶需求分層:在電動化浪潮中堅守品牌基因(如本田的“駕控樂趣”),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產業鏈重構:綁定寧德時代等頭部供應商,實現從“垂直整合”到“生態共生”的轉型。
2025年上海車展,本田以“本土化合作+差異化產品”的組合拳,展現了傳統車企轉型的另一種可能。其核心邏輯在于:電動化是技術路線的更迭,而智能化是生態位的爭奪。能否將中國市場的創新速度與日系品牌的精細化能力深度融合,將決定本田在智電時代的最終站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