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風掠過鄂西北的沃野,在竹山縣蜿蜒的堵河兩岸,萬畝煙田里人影穿梭,機械轟鳴。一場以“抓農時、保質量、促增收”為主題的煙葉移栽攻堅戰正如火如荼展開。株株嫩綠的煙苗在陽光下舒展葉片,銀亮的地膜在春風中起伏,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景。
竹山縣作為湖北省重點煙葉產區,今年種植煙葉面積2.1924萬畝。時值移栽關鍵期,竹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早部署、早行動,組織技術人員深入6個鄉鎮的田間地頭,指導煙農科學移栽。從育苗大棚到移栽大田,從技術培訓到現場指導,一場關乎全年收成的“金葉保衛戰”正在堵河兩岸全面打響。
圖為煙農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展煙葉移栽工作
干群同心搶農時 移栽按下“加速鍵”
“株距的標準是55厘米,移栽時確保煙苗生長點距井窖口6至8cm,定根水必須澆足!”在擂鼓鎮三河村的煙田里,技術員胡勇的指導聲回蕩在田間。今年春季持續干旱,給煙葉移栽帶來嚴峻挑戰。竹山縣局(營銷部)迅速反應,組建6支工作專班,采取“領導班子成員包片區、機關各部門包煙站、技術員包農戶”的三級幫扶機制,全體黨員干部扎進田間地頭,與煙農同吃同住同勞動。
圖為黨員干部正在幫助煙農開展煙葉移栽工作
“多虧技術員幫我改進了打孔器,不然今年天干,打孔深度達不到標準,加上干旱少雨以及高溫,煙葉移栽成活率絕對不高。”新煙農何平一邊移栽一邊介紹。針對特殊旱情,該局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加強對煙農的煙葉移栽技術指導,落實煙葉移栽“三帶一深”移栽法(帶藥、帶肥、帶水、深栽),配套起壟覆膜一體機、電動打孔器等新型器械,確保全縣煙區在最佳節令內完成移栽。
在官渡鎮新街村,煙農們正在技術員的指導下進行機械化移栽作業。只見起壟機劃出筆直的線條,覆膜機同步鋪展銀亮的地膜,工人們手持移栽工具精準栽苗,整個流程一氣呵成。“機械化作業讓移栽效率提高3倍,株距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煙農周永華說。
近年來,竹山縣大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以“小改造、小發明”為突破口,對傳統小白龍起壟設備進行創新升級,同時積極引進大型拖拉機起壟設備,進一步填補了煙區機械化作業的空白,更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作業質量,使煙田起壟作業全面達到“壟直、溝深、行勻”的標準化移栽要求,為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賦能提質效 金葉栽出“新標準”
在各煙區技術培訓的現場,煙葉技術員正在演示“三看”移栽法:一看苗情選壯苗,二看墑情定深度,三看天氣保成活。這種融合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術的移栽標準,使煙苗成活率穩定在98%以上。“以前憑經驗栽煙,現在按標準操作,效果就是不一樣。”種煙大戶蔡化震深有感觸地說。
在育苗工場,技術人員正在指導工人進行移栽前的煉苗工作。“煉苗是關鍵環節,要逐步揭膜通風,讓煙苗適應外界環境。”煙葉技術員介紹道。為保障移栽用苗質量,全縣統一采用漂浮育苗技術,確保每株移栽煙苗都達到“莖粗葉厚根系旺”的標準。
工作人員正在對出棚的煙苗進行質量檢測
綠色生產蘊希望 金葉鋪就“致富路”
夕陽下的堵河波光粼粼,新栽的煙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竹山縣局(營銷部)煙葉生產辦主任華群慧介紹:“我們推行有機肥+綠肥輪作'模式,今年煙田畝施用有機肥,既改良了土壤,又減少了化肥用量。病蟲害防治方面,全縣推廣蚜繭蜂生物防治技術,以及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實現減藥20%以上。這些綠色防控技術不僅效果好,還能提升煙葉安全性。”
如今,堵河兩岸的煙田里,一壟壟新栽的煙苗正茁壯成長。從傳統的“靠天吃飯”到現在的“科技種煙”,從單家獨戶種植到規模化經營,竹山煙葉產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隨著最后一批煙苗落地生根,煙農們的臉上綻放出自信的笑容——這些承載著致富夢想的“金葉子”,必將在這方沃土上續寫新的傳奇。(圖片由陳斌、翟雨霏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