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4月24日電 題:遼寧:老年日間照料站歡樂多
新華社記者白涌泉、王瑩
一大早,家住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水榭春城小區的楊永華在兒子陪伴下,來到河岸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站。簡單與護理人員交代幾句,楊永華的兒子匆忙趕往了自己經營的小店。在這里,楊永華即將度過歡樂的一天。
如果說家是停泊的港灣,那么日間照料站則是家的延伸,是社區老人的第二個家。這一介于“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養老新模式,當前正在各地興起。清晨,老人被監護人送到這里后,在這里吃早餐、做手工,午飯過后有午睡,下午進行理療康復,晚餐過后有梳洗。
楊永華的兒子與兒媳在當地經營一家燒烤店,店里打烊時間不固定,幾乎都要半夜才能回家,尤其在夏季,凌晨兩三點收攤是常態。老父親的一日三餐等基本照料成了難題。2023年夏天,聽說家門口開辦了日間照料站,楊永華的兒子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將父親送到了這里,令他沒想到,老父親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里,因為這里“比家有意思”。
在大連松朗養老院,工作人員正在接受日常培訓。 新華社記者白涌泉 攝
生命體征監測、口腔操、入浴、精細化訓練……大連松朗養老院是一家專門從事照護認知癥老人的機構。88歲的大連市民李世華患有認知障礙,她的女兒告訴記者,自從母親來到日間照料站,在專業機構照顧下,母親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好。在這里,規律有序的健康監測和藥物管理,讓10余位患有認知障礙老人的生活更有活力和秩序,也很大程度緩解了家庭照護壓力。
“日間照料站的運營時間是6點半至18點半。”河岸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吳海岐說,對于一些兒女沒時間接送老人的家庭,工作人員會免費接送老人。兒女臨時有事出差,照料站還會為老人提供臨時過夜照護服務。“有的家屬甚至把家里的鑰匙放在這里,對我們非常信任。”
走進沈陽市怡園長者照料中心,這里窗明幾凈、飯香撲鼻、和諧溫馨,廚房的師傅們每天換著花樣做飯,熱涼葷素搭配合理,讓老人們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老人們還可以在這里娛樂、健身、休息。“我們老年人在這里一起聊天、一起吃飯,飯菜一個禮拜不重樣,很高興、不孤單。”82歲的沈陽市民邊素蘭說。
在沈陽市怡園長者照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為老人理發。 新華社記者白涌泉 攝
不光是城市,一些鄉村地區也在探索這一養老模式。在沈陽市遼中區劉二堡鎮蒲河滿族村,村里將部分閑置辦公用房改造成日間活動屋。在這里,村民們可以聚在一起娛樂、休息。“在夏季,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空地也被利用起來,開展各類活動。我們還從村集體企業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錢,為老人免費提供理發等日常服務。”蒲河滿族村黨支部書記肇建國說。
來自遼寧省民政廳的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遼寧省60歲以上人口占比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24年底,沈陽、大連、撫順等多個地市60歲以上人口占比均超過30%。考慮到很多老年人有著不愿離開社區、不愿離開鄰里、不愿遠離兒女的生活習性,近年來,遼寧省出臺多項政策舉措,積極探索“家門口”養老新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家庭的青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