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金上特高壓線路(鄂6標)飛躍長江1600米——
銀線越天塹 跨江送綠電
4月24日,在位于長江中游的荊州沙市地區,隨著最后一根導線牽引到位,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線路工程(鄂6標)圓滿完成跨越長江段架線施工,標志著該標段全線貫通。
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金上特高壓)是國家“西電東送”戰略部署的重點工程,也是首個進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壓直流工程,送端匯集金沙江上游的水電和新能源,受端接入華中特高壓交流骨干網架,途經西藏、四川、重慶、湖北4省份,全長1901千米。其中,由福建省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施工的鄂6標段起自湖北省松滋市與荊州區縣界,止于湖北省監利市,新建鐵塔217基,線路路徑全長106.604千米。
施工作業現場
本次跨越長江段的檔距長度達1624米,塔高超過200米,重量近千噸,單根導線總重約13.4噸。江面上的導線需承受自重、冰載荷、風載荷,最大張力達12噸,故跨江導線采用特強鋼芯鋁合金絞線。與傳統的鋼芯鋁絞線相比,該導線有低電阻、高導電率的特點,耐熱性能、耐腐蝕性能更好,在風振、舞動的情況下具有良好的耐疲勞性能,有效提高線路投產后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自古長江就是天塹,對于電網建設來說亦是如此。作為占據全球內河貨運量之首的黃金水道,要跨越長江架設導地線,面臨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封航布控難等諸多挑戰。
“為確保本次跨江作業順利進行,我們提前對接海事部門,充分利用每天4小時的有限時間合理安排各工序,兩岸設置安全聯絡員全程與警戒船及放線人員實時保持聯系,保證弧垂最低點始終高于江面32米以上的安全距離。同時采用‘2×一牽二’的展放方式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最大限度減少了對長江黃金水道通航的影響。”福建送變電公司金上特高壓線路(鄂6標)項目部技術人員林越林說。
為確保高效、安全推進導線展放工作,項目部投入科技手段,利用集控智能可視化牽張放線設備及智能監控等提升架線施工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據介紹,相比傳統牽張設備,集控智能可視化牽張放線設備相當于給線路架設安裝上了“千里眼”,操作人員能夠根據現場回傳的實時畫面掌控牽張設備運行狀態,第一時間發現各類異常情況并及時調整,在提高牽張放線準確度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同時,利用塔上智能監控,施工人員能夠實時觀測導線從鐵塔上出線的情況,方便動態調整導線展放進度,確保施工全過程萬無一失。
施工作業現場
此外,施工項目部以科技領航智能建造,設置總指揮室,搭建“智慧工地”系統,將智能可視化設備的“千里眼”、塔上智能監控接入“智慧工地”中的相應模塊,并貫通“E基建2.0”系統,將工程進展、施工人員準入情況、工程質量安全管控、工地大事記等各個模塊通過“智慧工地”融合展現,助力工程高質量建設。
“我們從東南沿海來到荊楚大地,克服交叉跨越多、高塔組立難、安全風險高等多項挑戰。本次跨長江架線是該標段最重要、最困難的一項工作。我們連續奮戰三天半,采用大型船舶牽引導引繩、集控智能可視化牽張放線等先進技術順利展放導線,讓兩岸高塔成功實現‘牽手’,標志著該標段實現全線貫通。”福建送變電公司金上特高壓線路(鄂6標)項目經理吳飛說。
施工作業現場
據了解,該工程預計今年建成投產,投運后預計每年可向華中地區送電近400億千瓦時,減少標準煤燃燒超過17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400萬噸,在進一步滿足電力可靠供應的同時,大幅提高華中地區綠電比例。(圖/宋俊嶺 文/嚴志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