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場親子活動在汕頭濠江區玉新街道崗背社區舉行。活動通過“環保實踐+公益激勵”模式引導群眾參與街道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吸引20余組家庭參與,實現人居環境整治與基層治理“雙向奔赴”。
活動中,家長們引導孩子對社區主干道、綠地花壇及隱蔽角落等進行全面清掃,以“微改造”推動社區環境蝶變。駐鎮幫扶工作隊、街道婦聯組織志愿者沿途講解崗背古村歷史、益母草景觀道生態價值,讓環境整治與鄉土文化傳承同頻共振。
這是近期濠江區強化群團組織力量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具體舉措。自4月10日,濠江區以“全域示范”攻堅行動,吹響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攻堅戰的集結號。濠江區7個街道形成“七大兵團”一體推進“一環兩縱六組團”具體工作。近日,記者走訪了濠江區多個街道、社區,記錄下濠江在這場攻堅戰的具體打法。
濠江區加大力度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劉澤漢 攝
基層鉚足干勁施工忙
四月的濠江,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如火如荼進行中。
礐石街道澳頭社區是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培育社區之一,近期社區施工隊伍頻繁進出,多個點位正在倒排工期建設中。記者在進入澳頭社區時發現,原本黑灰的水泥路面上,增加了紅、黃、藍三色標線,宛如彩帶般向遠處無限延伸,不僅美化了道路環境,也為周邊環境增加了不少生機與活力。
澳頭社區黨支部書記許炯榮介紹,近期,澳頭社區圍繞“最美僑鄉帶”實施老村活化項目,包括總長度1.5公里的主村道改造、國際海員俱樂部、老糧站建筑風貌、獅山榕樹公園改造等提升項目正倒排工期,力促早日完工。
澳頭社區開展休閑公園改造項目。 南方+ 余丹 拍攝
在另一處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培育社區——濱海街道東隴社區,同樣涌現火熱的施工場景。連接社區與中海黃金海岸文旅小鎮的興民路,最近正在做路面擴寬工程。
東隴社區黨支部書記林盛福說,近年來隨著濠江文旅熱度不斷提升,“周末到濠江玩”成為很多市民游客的選擇。但由于興民路寬度有限,許多車輛經過此處不免產生會車難題,偶爾還會出現堵車現象。“目前我們正在將路面從3.5米擴寬至5米,兩側增設排水、路燈、綠化及相應道路基礎設施,”林盛福說,“不用一個月,這里將煥然一新。”
東隴社區興民路實施路面拓寬工程。 南方+ 余丹 拍攝
記者來到玉新街道崗背社區,施工隊伍正在對社區文化站進行圍墻拆除工作。“我們將對文化站進行提升,規劃建設文化藝術中心。”據崗背社區黨委書記魏學才介紹,社區聚焦玉新鄉村藝術融合特色區建設,統籌推進社區商業街、文化藝術中心、文化藝術街區(一期)等工程,對崗背社區的整體環境和氛圍進一步打造提升,“以點串線”打造高品質示范點位。
目前,濠江區已全面鋪開特色環線打造、澳頭老村活化、馬滘橋頭公園、崗背文化藝術村提升等20個項目啟動建設,完成項目建設4個,另有7個項目將于近期完工。濠江以“暢美示范”的打造思路,對高鐵、高速、國省道和轄內主干道沿線及鎮村重要節點進行整治改造提升,推進磊廣路、河浦大道兩條主干道環境品質提升,近階段以來共提升干道11.8公里、清拆圍擋93處、整治水體76條、清理空置宅基地544處、建設綠地公園7個。
發揮優勢做特色文章
“百千萬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具體到基層有不同的實踐。在與街道、社區交流中,記者發現,從區到街道再到社區,濠江各級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謀出新點子、走出新路子,最大程度發揮優勢,干出特色。
譬如,澳頭社區作為知名僑鄉,在改造中融入了不少“僑”元素。據設計團隊負責人吳景傳介紹,此前他們通過田野調查,根據社區幾名90多歲老海員的口述內容,挖掘整理了許多有趣、細膩的故事。他們將這些內容融入到“海員之鄉”的主題中,幫助社區規劃,將老村委舊址改造為兼顧展館、咖啡館、酒館功能的國際海員俱樂部,同時創造了“海員之路”公共藝術裝置,石墻歷史人文廊架等。
礐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江培斯介紹,目前澳頭社區正緊緊圍繞“一環四節點”著力打造澳頭最美僑村,結合老糧站改為青創中心、老人活動中心改為數字游民公社、廢棄坍塌的老屋改為廢墟藝術公園、建設環繞湖田肚美食庭院帶等項目,將比較前沿的建筑景觀審美,如結構美學、廢墟美學,帶到澳頭社區,提升老村活力。
玉新街道近年來支持崗背發展寶玉石雕刻產業,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活動,逐漸帶動企業自發組成寶玉石集市,打造文化創意集市可復制模板。在近期改造計劃中,街道助力社區建設文化藝術中心和文化藝術街區,用于對外展示玉新風貌和崗背寶玉石等特色產業,并持續舉辦寶玉石雕刻集市等系列活動,推進本地寶玉石雕刻行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打造寶玉石雕刻文化藝術社區。
濱海街道圍繞農旅資源,提出錢塘、東隴、上店、上頭、林后社區與中海黃金海岸文旅小鎮深度對接的“五星伴月”旅游項目。“中海旅游發展較為成熟,這5個社區與其接壤,就好像星星圍著月亮,”濱海街道黨工委委員肖彥對于“五星伴月”旅游項目是這樣理解的,“希望借助月亮的光輝,輻射帶動星星,讓星星大放光彩。”在此基礎上,東隴社區積極開發研學項目及旅游路線,并加強對房車營地的打造,在農文旅上做文章。
近期,濠江區用好央企助力資源,在央企中鐵十六局、中鐵九局、中建七局的支持下,越來越多項目陸續開工。達濠街道青鹽社區會汀港片區土地平整項目由中建七局支持,對青鹽社區會汀港片區80畝土地進行平整和綠化提升。目前場地回填和平整已完成,草皮鋪設已完成,播撒草籽和覆蓋綠網已完成50%,停車場已完成90%。
央企助力青鹽社區進行綠化提升。受訪者供圖
干群攜手形成聚合力
近兩周,濠江區領導、區直部門下沉到掛鉤社區,增強一線作戰力量,聯合開展“網格化”環境整治行動。濠江發揮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帶動作用,開展“家園煥新顏”行動,組建巾幗志愿服務隊,實施“庭院美化—巷道凈化”點線聯動模式,實現環境美化與家風傳承有機融合;推進青年志愿服務專項行動,開展“遮陽網”清網、巷道清理、河道清潔等活動,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家鄉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年志愿服務專項行動中,濠江團區委緊密貼合基層實際情況,圍繞“全面凈化、系統綠化、重點美化、整體有序”的要求,推出“一街道一品牌”特色志愿服務活動。
例如達濠街道“小巷管家”計劃、礐石街道“南濱家園衛士”計劃、濱海街道“內街‘青’理家”計劃,組織青年志愿者深入轄區內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行動等凈化志愿服務。河浦街道“綠野守望者”生態治理計劃則組織青年志愿者對轄區河道開展漂浮垃圾打撈、沿岸落葉清掃及淤積河段清淤作業。
美化志愿服務方面,廣澳街道“彩筆繪廣澳”計劃聯動職業院校學生到社區開展墻體彩繪志愿服務活動,提升社區風貌;馬滘街道“鳳崗古村喚醒行動”計劃,組織青年志愿者化身講解者、化妝師、護綠人,打造古村落獨特風光;玉新街道“玉藝同行”文化賦能計劃,聚焦益母草種植與玉石雕刻兩大特色產業,著力打造青年化文化IP。
近階段以來,全區各級婦聯以“家園煥新顏”專項行動為載體,全域構建“各級婦聯+巾幗志愿者+婦女代表”的聯動體系,全區61個社區婦聯主席發揮帶頭作用,巾幗志愿者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發動熱心公益的婦女群眾投身“庭院美化—巷道蝶變”行動。婦聯干部帶領廣大家庭從自家庭院做起,徹底清理房前屋后雜物、整治衛生死角,打造出一批“樣板庭院”,通過宣傳引導、庭院建設技術指導、典型示范引領等各種方式激發群眾參與美化庭院行動。與此同時,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環境整治、道路清掃、垃圾清理、整治亂堆亂放、收納整理培訓、潔美宣傳等多樣化活動,確保清潔行動常態化、長效化推進。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全區各級婦聯累計開展人居環境提升巾幗服務等活動20余場次,發動群眾3000余人次。
開展無人機全域巡查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濠江區要求各街道黨工委書記自覺履行好“一線施工隊長”職責,每周要有3天以上時間在一線推進工作;各社區黨組織書記要當好“頭雁”,確保攻堅行動事事有著落、件件有成果;各部門主要領導要聚焦全域示范中的核心任務,全程盯緊,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近期,濠江區還開展全方位檢查,將發現到的問題迅速反饋到基層,并督促立行立改。為了徹底發現和解決問題,濠江區直抵基層“末梢”,查找問題黑點。例如濠江區調動區內無人機隊伍資源,構建“地面+空中”立體巡查監管模式,全覆蓋滾動開展人居環境檢查。
記者從濠江區信息化專班辦公室獲悉,今年以來,為加力提速“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濠江統籌區內無人機資源力量,組織13名無人機飛手組成隊伍開展無人機航拍巡查活動。為了提升飛手們的專業度、熟悉度,專班還組織無人機培訓,邀請專業人員對飛手們進行指導,有效利用無人機拍攝的視角優勢和靈活優勢讓問題無所遁形,助力全區人居環境整治。
“無人機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應用,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工作質效顯著提升。”濱海街道工作人員鄭若凡是無人機巡查組的一員,近期他與組員們深入到社區開展無人機巡查。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總結了不少經驗。“我們實地深入巷子前,會先用無人機對整個社區的地形、可能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觀察。”鄭若凡說,之后實際巡查時候能夠更合理地分配巡查的片區,防止地面巡查的時候遺漏一些突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針對無人機巡查所拍攝到的一些問題,相關部門及街道、社區也第一時間進行整改。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用10天時間完成全區61個社區第一輪全覆蓋巡查,正在對發現成效不佳、進展緩慢的問題逐項整改、逐個銷號,將整改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一線故事
東湖社區鄉村改造項目建筑師徐野東:
“這里是我另一個家鄉”
“百千萬工程”重若千鈞。在濠江基層一線,有“千軍萬馬”共同托起這“千鈞重責”,建筑師徐野東便是其中一員。連續4年,徐野東深度參與濠江區廣澳街道東湖社區的鄉村改造項目,被當地人親切地稱呼為“東湖設計師”。
徐野東最早接手的是“東湖大坑”的改造設計工作。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溝渠,但由于長期疏于管理,這里曾一度成為交通堵塞、環境衛生惡劣的頑疾之地。經過精心的規劃和改造,“大坑”搖身一變,成為了村民和游客休閑的好去處——一條清澈的景觀水廊。沿途還精心布置了“奇石公園”“小舟亭”“鄒魯橋”等特色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去年,徐野東帶領團隊對社區文化廣場及周邊建筑進行總體改造,在原來已完成的僑博館基礎上,又打造出華僑記憶廣場、海員俱樂部、華僑大禮堂、舊糧倉、美食實訓基地等新場景,吸引越來越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今年初,2025“新春觀潮”活動就在東湖舉行,吸引了超400名觀眾參與,參與的觀眾中既有非潮籍的大學老師,也有來自紐約的美國電影人,既有在美國做電影發行的潮汕人,也有剛在國內電影界嶄露頭角的新星,還有音樂表演者、評論家、書店運營者、當代藝術家等。不同的群體聚集在東湖觀影、故事分享、展覽、辦音樂會,讓鄉村充滿了無限可能。
事實上,這正是徐野東改造東湖后想要達成的愿景。“鄉村好比一個生命體,需要持續有機更新,注入活力。”徐野東坦言,接手改造設計東湖社區的重任后,他思考了許多,包括如何可持續性地讓鄉村實現“自我造血”,這些都需要長期的營造與培育。
然而,在早期鄉村改造實施過程中,徐野東坦言也遇到過一些因溝通不及時而導致改造不如預期效果的情況。隨著后續與基層的信任度、默契程度不斷提升,徐野東說,原定的設計構想完成度越來越高,“現在我也能夠提前預判到一些可能會存在的施工偏差,我會提前交代好施工人員,避免出現相關問題。”
令徐野東印象深刻的,還有濠江區領導及基層對“百千萬工程”的重視和務實的工作作風。作為一名設計師,徐野東在濠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支持。“每一次開會,當地的領導聽完我的設計想法后,都會認真地跟我討論、溝通細節。”徐野東直言,鄉村改造最忌“面子工程”,在這一點上他與政府部門都有共識。
在東湖社區整體改造規劃上,徐野東推敲最多的是鄉村公共空間的系統梳理,讓空間的主次關系更加明朗、新老村的銜接更加便捷、“堵點”一個個消除、人們能夠更加親近“感觸”歷史文化。如今通過改造,使位于村落中心的華僑記憶廣場從原來無人問津的“口袋型空間”變成“穿越型空間”,原來的“堵點”變成一處連接新老村的關鍵出入口空間,也因此獲得了人氣與活力。在接下來的規劃,華僑記憶廣場會進一步演變為“輻射型空間”,成為東湖老村活化的核心驅動空間,把活力滲透到周邊的每一條街巷。
除了東湖社區,目前徐野東也正著手對廣澳社區開展改造工作。在廣澳的老村里,有許多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屋頂坍塌,外墻長滿藤蔓,近來社區對這些危舊老房進行拆除,拆除下來的亂石塊,點燃了徐野東的設計靈感。他將這些亂石塊作為原材料就地取材,一塊一塊重新砌起來,為社區打造了“老厝新生”的公共休閑空間。
“村民日常觸手可及的材料也可以做出很精致很好看的設計。”徐野東說,他希望通過這些改造,去傳達一種價值理念:一是日常普通之物,也能營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盡量利用舊建筑材料,不能習以為常地看作“建筑垃圾”,就地取材、節約環保,更重要的是珍惜舊材料背后隱藏著的“鄉村歷史與集體記憶”。
如今,有不少區縣、街道聘請徐野東作為“百千萬工程”規劃建設的顧問專家,徐野東深知,這既是對自己長期從事鄉建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種挑戰。此外,為了更好地實現鄉村建設的自我驅動力,廣澳街道還特別安排基層工作人員跟著徐野東一起巡視施工現場,實地溝通學習,力求更好更及時地發現施工現場存在問題。
“這些都是非常務實實干的舉措。”徐野東說,每一個鄉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實施鄉村改造前,需要真正地挖掘鄉村最有價值的東西,然后在此基礎上添磚加瓦,才能真正地為鄉村賦能,“我們不能因為改造而改造,弄清楚村落的核心價值是最關鍵最基礎的一步。”
如今,不僅是東湖村民把徐野東當成東湖人,徐野東也把東湖乃至濠江當作自己另一個“家鄉”,“我做好了長期跟進東湖的準備,未來十年、二十年,說不準,只要村里有需要,我就在。”他希望有更多能人志士加入濠江“百千萬工程”,一起讓鄉村變得更美、更鮮活。
信息來源:南方+ 記者:余丹
編輯整理:濠江宣傳
關注濠江宣傳
了解濠江,愛上濠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