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有關中國“非核氫彈”的新聞在網絡上一度沖上熱搜,讓眾多中國網友熱血沸騰。這則新聞源自著名軍事博主對《南華早報》相關報道的解讀,報道中圍繞中國“非核氫彈”展開,宣稱這款新型武器具備四大顯著優勢,在國際軍事領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報道強調,中國非核氫彈首要優勢在于沒有核污染,不屬于核彈范疇,使用起來更加靈活,且威力巨大。甚至有作者撰文稱其為“捍衛國家尊嚴與利益、推進國家統一的戰略利器”。
然而,“盧克文工作室”發布的文章“中國研發非核氫彈?一場不懷好意的烏龍!”,卻為這場輿論熱潮潑下了一盆冷水,對中國研發非核氫彈的說法進行了澄清。為探究真相,我們先來看看《南華早報》的原文,其英文標題赫然寫著:科學論文顯示,中國測試(非核氫彈),副標題則稱:這種武器產生一個白熱火球,持續時間比TNT長15倍。但事實究竟如何呢?
從武器本質角度來看,根據官方定義,氫彈是利用核裂變裝置爆炸能量引發氘、氚等輕核的自持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也被稱作聚變彈或熱核彈。而此次引發熱議的爆炸物,實則是氫氣。705所研究團隊開展的試驗,是使用常規炸藥對2kg的氫化鎂進行爆破,氫化鎂受熱分解后釋放出氫氣,氫氣在高溫環境下發生二次爆炸。這一過程完全屬于化學反應,與核反應沒有絲毫關聯,顯然不能將其稱為“氫彈”。
在威力方面,網絡上很多人傳言這種“氫彈”威力是TNT的15倍,爆炸溫度達到1000度,仿佛是一種超級厲害的武器。但當我們深入研究相關論文就會發現,文中根本沒有提及威力是TNT15倍這樣的表述。實際上,論文指出在爆炸強沖擊激活2kg氫化鎂的反應模式下,1000℃以上高溫持續時間可達2秒,而2kg的TNT炸藥爆炸時,1000℃以上高溫持續時間僅為0.12秒。2除以0.12約為16倍,也就是說氫化鎂爆炸時1000℃以上高溫持續時間比TNT多15倍。自媒體卻錯誤地將“持續時間長15倍”解讀成了“威力是TNT的15倍”。而且,在現代炸藥領域,1000度的爆溫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咱們老祖宗千年前發明的黑火藥,爆炸溫度就能超過1000度,現代炸藥TNT爆炸產生的高溫范圍更是在2000℃–4000℃之間。
再看氫化鎂的炸藥價值,雖然它確實有一定的炸藥價值,但適用范圍非常狹窄。炸藥爆炸時,氣體膨脹速度比音速快會產生強大沖擊波,沖擊波越強威力越大。論文中有數據顯示,在2m位置,氫化鎂爆炸的沖擊波超壓峰值可達到2kgTNT在自由場爆炸的39.7%,簡單來說,氫化鎂的爆壓只有同等重量TNT的40%,這樣的威力在炸藥領域是不達標的。從成本角度考慮,炸藥作為消耗品,需要在威力、成本和安全之間達到平衡。
例如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被很多人認為是威力最大的炸藥,其最大爆速、爆壓、密度等參數都優于“炸藥之王”奧克托今,能量輸出比奧克托今高10-15%,但由于其生產成本過高,美國生產一公斤約1000美元,中國雖便宜些但也無法大規模使用。一枚155炮彈若裝填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僅8公斤裝藥成本就高達8000美元,而裝填TNT的155炮彈采購價在俄烏戰爭后上漲,也才5000美元左右。氫化鎂每公斤價格在500-2000元不等,目前主要作為儲氫燃料使用,若將其作為一次性炸藥,以其只有TNT40%的威力來看,實在是太過奢侈。
在這場輿論風波中,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大V,盧克文雖然可能比普通網友對相關領域了解更多,但他的言論卻引發了爭議。網絡上具備專業知識的人確實是少數,盧克文在澄清事實時,本可以耐心地把事情解釋清楚,給網友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然而,他卻選擇對網友的熱情冷嘲熱諷。他批評中國網絡上有一大批毫無底線的營銷號,為了流量,在缺乏鑒別能力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炒作香港媒體報道。他還稱“非核氫彈”成為全民熱點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這樣的言論不僅沒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反而傷害了網友的感情。究竟怎樣才算“毫無底線”?全民關注熱點又為何可悲?這些表述都顯得過于主觀和片面。
不僅如此,盧克文還對中國網友進行指責,使用了一些帶有貶義的稱呼。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南華早報》雖然名稱聽起來是中文報紙,但它主要面向西方世界讀者,介紹中國及遠東的新聞和風土人情,是香港地區影響力較大的報紙,且目前僅有英文版。該報在報道中國新聞時,完全采用西方的思維模式和固有的認知。這樣立場的報紙主動報道中國科技尤其是軍事科技進步,顯然不是為了夸贊中國成就,而是企圖通過故意放大解讀,制造“中國威脅論”。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這樣的報道是在制造“中國威脅論”,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他們內心對中國發展的膽怯,總比一味唱衰中國要好。而盧克文給國內網友貼上一些不當標簽,指責他們配合西方媒體“惡意解讀”制造假新聞、炮制“爽文”,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傷害了眾多愛國網友的感情,也無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其實,盧克文也沒有完全否認氫化鎂爆炸實驗的意義。我們不妨把這次實驗看作是將氫化鎂作為云爆彈裝藥的一次嘗試。云爆彈的主要裝藥是云爆劑,它不同于傳統炸藥,本質上是燃料。云爆彈的工作原理是第一次起爆向大面積區域拋灑云爆劑,使其與空氣混合形成氣溶膠云霧,第二次起爆則引爆云霧,產生轟爆效果并引發劇烈爆炸,其爆炸持續時間比普通炸藥直接爆炸要長得多。如果把液體云爆劑換成固體氫化鎂,氫化鎂被炸藥激發后熱解釋放氫氣,由于氫氣在空氣中擴散速度極快,一旦爆炸,有可能覆蓋更大范圍、持續更長時間,對于消滅躲藏在掩體和建筑內的有生目標或許更具優勢。
從“非核氫彈”的烏龍事件到對“云爆彈”相關知識的探討,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科學普及契機。科學探索充滿未知與可能,也許在未來,我們真的能在相關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作為有影響力的大V,在面對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時,不應故作高深、冷嘲熱諷,而應以理性、客觀的態度與網友交流,共同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和知識傳播氛圍。就像此次事件中,連知名軍事評論員“陳虎點兵”也未能清晰解釋相關問題,還對網友的熱情表現出不屑,這無疑不利于知識的傳播和公眾認知的提升。我們期待大V們能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公眾正確看待科學探索與軍事科技發展,而不是加劇輿論的對立與誤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