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癌癥已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根據《中國肺癌篩查和診治指南》的數據顯示,中國肺癌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占據全球40%左右,并且其中超過70%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即被確診為臨床晚期。這一數據提醒我們:不僅是肺癌,許多常見腫瘤在早期都難以被發現,等到出現明顯癥狀時往往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肝癌亦是如此,一旦查出往往已屬晚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暗疾”現象?
01
為啥肝癌一發現即晚期?提醒:若有“1黃1脹2痛”,早做篩查為妙
不管何種癌癥,只要處于早期階段,通過規范化治療就能大幅提高治愈率。以肝癌為例,早期單發病灶切除或射頻消融后,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但若拖至中晚期,腫瘤累及門靜脈或出現遠處轉移,治療難度驟增,生存率往往不足20%。那么,為何肝癌往往“潛伏”到晚期才被發現?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前期癥狀隱匿。肝臟具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即便出現輕微病變,也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引起機體明顯不適。許多患者最初僅感到乏力、食欲下降,或偶爾右上腹隱痛,卻被誤以為是消化不良、胃炎或工作勞累所致,忽視了進一步檢查。
二是篩查意識薄弱。國內針對肝癌的早篩項目雖已在部分省市推廣,但在廣大農村及偏遠地區,普及率仍然偏低;就算少數高危人群意識到要體檢,也往往只做常規體檢,而非針對肝臟的影像及標志物檢測,錯過了微小腫瘤出現的“窗戶期”。
雖然肝癌前期癥狀不典型,但若留心身體發出的“1黃1脹2痛”信號,就有可能提前察覺肝臟異變,及時就醫。
1黃
皮膚或眼睛發黃
當肝臟內腫瘤阻塞膽道,膽紅素無法正常排出,就會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或鞏膜(眼白)泛黃,剖面觀察甚至帶有輕微瘙癢感。這種黃疸與膽囊炎或普通肝炎引起的乏力、發熱不同,而是持續性加重,需高度警惕。
1脹
右上腹明顯脹滿
肝臟腫瘤增大后,會壓迫腹腔內其他器官,導致右上腹或右側肋下出現隱性脹痛,伴有飽腹感。與一般胃脹不同,這種腹脹多在餐后加重,且不易通過調整飲食或服用消化類藥物而緩解。
2痛
①右肩或右背持續隱痛
隨著腫瘤體積擴大,可能刺激膈肌和下腔靜脈周圍神經,引發右肩或右背部位隱約放射性疼痛。此種疼痛常在夜間加劇,用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卻難以根本消退。
②肝區劇烈刺痛
部分患者在肝臟被侵蝕至包膜時,會出現劇烈刺痛或絞痛,甚至伴有惡心、嘔吐。這與普通的肌肉拉傷或膽結石疼痛有明顯差別,若出現此類高頻次、高強度的刺痛,務必及時就醫,排除肝癌可能。
02
預防肝癌,提前檢測很關鍵,怎么做?
肝癌高危人群包括: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肝硬化患者、長期大量飲酒者、黃曲霉毒素暴露者及有家族遺傳史者。這些人群應當主動接受定期篩查,以防“小病變”悄然發展。
腫瘤標志物檢測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常用的肝癌標志物。高危人群建議每3~6個月檢測一次,通過AFP動態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監測肝臟內微小病灶。
影像學篩查
腹部B超是最常見的初篩手段,安全、無創、費用相對低廉;若B超結果可疑,可進一步行增強CT或MRI檢查,以明確病灶大小、位置及血供情況。
病理活檢
當影像學和標志物檢測存在較大分歧時,通過穿刺活檢獲取組織,可最終確診。但活檢屬于有創操作,應在專業醫生評估后進行,以免造成并發癥。
健康生活方式
無論是否屬于高危人群,都應做到:戒煙限酒、保持健康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并接種乙肝疫苗。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還能降低肝臟持續炎癥反復的風險。
肝癌之所以常常在晚期才被發現,源于其前期癥狀不明顯和篩查普及不足的“二重門”。若能關注身體的“1黃1脹2痛”早期信號,主動到醫院做AFP+B超組合篩查,就能大大提高肝癌的早診率。與其等病情惡化后追悔,不如從現在起,重視健康管理,定期體檢,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份堅固的“安全屏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