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訊(記者吳瓊)4月22日,2025世界地球日“科學看片會”系列活動——電影《峰爆》座談交流活動在中國地質圖書館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拓寬科學傳播廣度,推動科普形式多元化發展,促進科普與電影資源融合,進一步為電影賦予科普職能
“透水啦!大家快撤!”影片《峰爆》圍繞一場突如其來的地質災害展開,展現了地質工作者傳承的力量與“中國式救援”的精神。
觀影結束后,一級文學編輯,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峰爆》制片人許建海;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災防部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南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團委書記龐宗;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程國明圍繞電影《峰爆》及其藝術效果與科普能量展開座談交流。
座談環節中,嘉賓們紛紛對影片的專業化場景、感人至深的故事,及其所蘊藏的科普能力給予了高度肯定。
在程國明看來,影片用令人感到震撼的驚險場景,讓普通觀眾認識到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極大風險,同時,講述了在災害不幸到來之時,沉著冷靜的勇敢應對之法,也提示地質領域的青年學子認識到地質災害預警的重要性,未來運用所學知識為災害預警建設助力。此外,他注意到影片也在涉及一些科普知識時巧妙留白,如開篇的透水情況,盡管并未詳細介紹其背后成因,但卻可能在不經意間引起觀眾對于巖石為何含水的好奇,并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相關科學知識,以達到更為良好的科學傳播效果。
“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部作品的專業性,如開篇隧道透水的情況在實際的隧道施工過程中頗為常見。且影片中出現的滑坡、巖溶空洞采空區的塌陷問題等也非常真實。同時,人物與情節的刻畫也與我們的實際工作非常貼近,實實在在地將地質工作的先進裝備所代表的前沿科技力量,與地質工作者的感人情懷渲染得淋漓盡致。”南赟談道。談及作品所蘊藏的科普之力,南贇認為,可以用“知識、意識、能力”六個字來概括,影片不僅蘊含著專業化的防災減災知識,進而培養公眾的防災意識并隨之采取避險行動,且提示專業人員將艱澀數據所彰顯的具體情況及與之相對的應對方案,用易于理解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供相關部門參考專業化建議,進行快速決策。
同樣,這部作品也讓同為地質工作者出身的龐宗十分感動,他表示:片中所展現出的親情、愛情、戰友情以及眾人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的家國情懷、團結意志及對工作的堅守感人至深。同時,滑坡、爆破等場景也讓他感受到在大自然所帶來的災害與危險面前人類的渺小,但這反而讓觀眾更深切地感受到面對災難之時基建人眾志成城的意志與凝聚力的難能可貴。此外,巖爆、透水的場景仿佛讓他回到了曾經在礦山中進行采樣工作之時,場景真實且符合科學常理,而在溶洞中往上游行進找出口也是遇險時的正確選擇,這些均為公眾了解地質災害及應對之策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嶄新途徑。
“身為《峰爆》的制片人,非常開心能夠得到幾位地質工作者對影片的肯定與贊許,也很感謝中鐵建的專家們在作品創作和拍攝過程中提供的大量案例、感人故事與專業指導。創作中,我們致力于將鐵道兵‘艱苦奮斗,志在四方’的精神滲透其中,讓觀眾在被情節與人物所吸引之時,體悟到寶貴精神的傳遞,也期望通過巧妙地將地質知識融入影片之中,來達到更優的科普效果,讓更多公眾實現知識與情感的雙豐收。”龐宗說道。
扣人心弦的電影情節與嘉賓們精彩的分享也令現場學生感悟頗深。一位同學分享道:“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很好的科普價值。眾人在溶洞被困之時,洪翼舟結合當時的季節、時間點,根據對氣流的判斷尋找出口,讓我們學到了重要的求生知識,從而對緊急避險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同時,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地質環境與人的緊密關系,鼓勵我們未來緊握接力棒,為地質監測預警系統的打造貢獻新的力量。”
活動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質學會的指導下,由北京科學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地質圖書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中影創新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主辦,北京青少年科學基金會、北京科學教育館協會協辦,中影校園影視公益服務平臺、中影影視思政大課堂支持。
圖為觀影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