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階段的焦慮
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事情,每個年齡階段的人們所焦慮的事情有章可循。很多人的焦慮是從兒童時期就有了的,隨著年齡增長沒有學會處理焦慮,從而越長大越焦慮。
在《孩子你慢慢來:認知和應對兒童和青少年焦慮》這本書中講到:
一個人0到1歲時,會對陌生人以及大型物體或過大的聲響表現出恐懼。
到了學齡前,常會害怕黑暗、離開父母或者獨自睡覺。
等到6到9歲時,則擔心遇到不好的事情,比如受傷或者發生事故。
青春期的時候,又會擔心自己在學校和人際交往中的表現。比如怕犯錯誤、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怕被同齡人排擠,甚至是死亡。
等到再長大,如果青春期時候的焦慮沒有找到方法緩解,那么今后這些問題會長期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與生活,無論是后期工作、成家等。
2.三種常見心理問題
焦慮這個詞在拉丁文中意思是“緊縛”。焦慮是對人所感受到的一種不適感,而且是對未來所感受到的束縛、尷尬和不確定的感覺。
同時,焦慮和恐懼是有區別的,另外,焦慮還分為適應性焦慮以及病理性焦慮。
焦慮是對于事情可能導致的后果所產生的過度憂慮的反應,恐懼是對事情本身的反應。
比如有的孩子不愿意跟陌生人打招呼,可能是覺得這個人可怕,也可能對跟這個人打招呼后的不確定的后果的恐懼和焦慮。
此外,根據頻率、強度、持續時間以及引起的障礙等可以判斷是否是病理性焦慮。
了解了這三種心理,我們對孩子以及自己的心理分析也有了一個依據和判斷。
3.焦慮的識別與治療
在書中,作者研究,約70%的學習困難兒童存在與學校相關的焦慮癥狀,他們既對自己的學業感到焦慮,也擔心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
想要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預防”兒童焦慮的產生,就要對孩子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的變化入手。
可以通過訪談、觀察、以及診斷工具如專業測試表等途徑,對孩子進行診斷。
家長要配合治療師一同對孩子進行治療。
治療的重點包括識別、判斷、計劃、扭轉認知、評估。
如果孩子能夠變得對自己認可度高,自信心強,更能積極地思考問題,并且做出行動處理事件,那么焦慮就會一點點緩解并消失。
書中提到了很多的認知行為提升的方法,比如放松技巧、冥想技術、認知重塑、解決問題、正向激勵、循序漸進、消除正向反饋等。
“孩子慢慢來,不要著急,不要焦慮。”這句話,既是說給孩子聽的,也是說給每個大人聽的。
世界會等你,而你,終將成為自己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