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陜西華通機電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弧光閃爍、焊花飛濺,特種焊接班的工人們正全神貫注地進行著精密焊接作業。
班組成員正在進行焊接。
憑借精湛的技藝、卓越的創新能力和高度的團隊協作精神,這個平均年齡35歲的班組用二十余載攻克了百余項技術難題,讓民營企業在軍工領域挺起脊梁。
鍛造過硬本領
“學技術、練硬功,爭當技能標兵”“守紀律、比思想,賽技能、顯風格”醒目的標語懸掛在操作間的墻面上。“這既是我們的共識和‘班魂’,也是我們每名成員踐行的諾言。”班組長殷江偉說。
班組成員個個是能工巧匠,焊接的套件每條焊縫都要經過無損檢測探傷,焊縫合格率達到100%,焊縫若有一個小氣孔或咬邊等缺陷,必須返工。“因為配件產品不能有一絲一毫差錯。”殷江偉說。
通過探傷結果,班組成員從電流、速度、合軸調節和燈絲等方面,不斷修正產品參數,試驗了上千件試件,最終獲得了最佳焊接參數和材料的臨界點,使產品的焊接質量非常穩定。為提升焊接強度和性能,班組通過自主學習、外出交流、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綜合實力。
在某型殼體焊接中,殷江偉帶領焊接班認真學習,并和其他部門積極溝通、研究,最終設計了焊接專用工裝,確保焊接零件每個點的對接精度。在焊接過程中,為了使焊接余熱不影響產品筒體變形,采用了內撐銅塊導熱,減少了焊接時熱輸入導致的產品變形問題,確保了產品的質量。功不唐捐,班組榮獲了全國工人先鋒號、陜西省“夢桃式班組”等獎項。
破解“卡脖子”難題
近年來,公司跨入軍工行列,產品多、任務重、精度要求高,部分復雜焊接產品焊縫多達上百條,主型產品燃燒室殼體因材質、厚度不等,最薄產品壁厚僅0.8毫米,班組在該產品焊接參數、過程控制、焊接變形、焊接技巧等方面有較大突破。
每次接到新任務時,班組都會從材料特性、焊接方案、焊接工裝、焊接注意事項、關鍵重要風險點等進行商討,對產品焊接過程瓶頸及風險點明確攻關方向,對科研產品新工藝、新參數、新焊接方案集體進行“會診”。
公司對職工的“小發明”“小創造”給予獎勵,鼓勵職工立足崗位從細微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聚焦生產中技術瓶頸,通過技術創新、改革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2024年,班組成員宋超、唐軍龍在焊接某彈射殼體時,按技術要求手工氬弧焊進行鉚焊接,但該產品材料特殊焊縫成型和焊接效率均不理想。通過班組成員獻計獻策,對焊接支撐工裝設計改造,自動焊設備摸索驗證焊接參數,成功攻克了產品自動焊設備瓶頸,產品焊接整體效率提高67%,焊接質量和焊縫成型大幅度提升,規避了焊接質量問題的二次返修。公司成立20余載,班組攻克百余項“卡脖子”難題。
傳承匠心火種
“特種焊接班始終是老中青三結合,發揚著‘以老帶新、以新學老’的優良傳統。”年逾五旬的王衛來說,“我早年就是一名焊接工,2004年進入公司的特種焊接班,見證了公司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全過程。”
一花獨放不是春,班組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毫無保留地將多年積累的焊接技巧和操作心得傳授給年輕工人。
“2019年,我回鄉創業時,了解到‘華通機電’發展勢頭強勁,于是就來這家企業應聘焊工,那次考試我得了高分,順利進入特種焊接班。”在師傅的帶領下,王臣迅速成長,成為班組的技術標兵,被評為公司優秀職工。“現在不管是環縫、縱縫、角縫、仰縫、爬坡縫,我都能干。我會把每一條焊縫都變成藝術品,讓焊縫粗細均勻、細密美觀。”王臣說。
近年來,朱偉剛、商睿淵等年輕力量陸續進入特種焊接班,為班組接續傳承注入新鮮活力。在鉚工劉軍鋒和焊工孟鋒的聯合帶教下,朱偉剛成為既懂鉚接又懂焊接的復合型發展人才。“只要年輕人肯學,我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孟鋒說。
站在新起點,這群“鋼鐵裁縫”的目光投向更遠方。“我們要用毫厘之功,推動中國精密焊接工藝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殷江偉望著“全國工人先鋒號”獎牌,語氣堅定。
(文/圖 陜西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郝佳偉)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