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對一些電子產品免除“對等關稅”,暗示可能調整針對汽車制造商的部分關稅后,最近兩周,特朗普又公開在關稅問題上“松口子”。
據央視新聞報道,17日,特朗普暗示不會繼續提高對華關稅。在22日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他又進一步表示將“大幅下降”對華關稅。在當天的一場閉門會議上,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表示,對華施加高關稅不可持續,稱此舉相當于禁運,而兩國貿易中斷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但向全世界肆意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團隊,真的“打退堂鼓”了嗎?
“全世界都需要美國”?
“全世界都需要美國。”在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宣稱,“主動”與特朗普政府接觸的國家多得“不言而喻”。她甚至提及副總統萬斯的印度之行,稱美印貿易談判將是美國的優先議程。
然而,真相卻是,從上周“打頭炮”的美日貿易談判中,世界看到了美國靠訛詐、拿捏談判對象,單方面強調“美國優先”的一貫做派。所謂“最好的協議先到先得”,不過是美方畫的一張大餅。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回應和日方并不急于達成協議的態度,實際上“打臉”自詡“被全世界需要”的美國。
而據央視新聞報道,繼美國加州州長紐森16日宣布就關稅問題起訴特朗普政府后,紐約州、亞利桑那州等13個州23日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聯手提起訴訟,指責特朗普加稅只是“一時興起”,而非合法權力的合理行使;質疑其違反了美國憲法規定的權利分立原則。
堅稱激進加稅的“好處”?
盡管如此,特朗普依舊在為激進的關稅政策辯解,堅稱高關稅給美國帶來的所謂“好處”。
“關稅越高,企業越有動力來美國建廠。”特朗普23日對媒體說道。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看來,特朗普對高關稅有著太多的“迷思”,“以為高關稅可以幫助制造業回流美國”正是“迷思”之一。
“理論上,提高關稅會增加進口商品的成本,從而相對提高本國產品的競爭力。但在現實中,制造業‘回流’遠比稅率問題要復雜得多。”柯靜指出,加征關稅或許會在短期內制造“回流假象”,但美國在重建制造業生態所需的土地、勞動力、上下游配套、物流設施、政策穩定性等一系列條件支撐上存在結構性的短板。要想真正實現制造業回流,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試圖以關稅收入彌補財政缺口”“靠關稅實現美國的所謂‘貿易平衡’”,則是特朗普的另兩大“關稅迷思”。
柯靜指出,特朗普上臺以來推進的聯邦機構大規模裁員、科研領域經費削減,以及22日砍向美國國務院的“大刀”背后,其實是美國沒錢了。“‘讓外國為美國財政買單’可以迎合美國內部分經濟民族主義者的情緒,但在經濟邏輯上行不通。”她指出,關稅的最終成本并非由出口國承擔,而是轉嫁給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最終將削弱美國的經濟活力。“甚至,在特朗普大規模減稅政策的背景下,加征關稅對經濟的拖累效應,可能導致美國政府不得不進一步壓縮稅基,從而加劇財政失衡。”
“而改善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本質上需要的是提升本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增加國內儲蓄率等根本領域發力。”柯靜表示,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美國作為全球資本避風港,長期吸引大量外資流入,推高美元匯率,進而擴大進口需求并形成經常賬戶赤字。“這一深層次的結構性格局,不可能通過單一的關稅措施加以逆轉。”
還需聽其言觀其行
在柯靜看來,特朗普近期似乎是意識到產業鏈回流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也承認當前對華關稅水平過高。“但鑒于特朗普一貫反復多變的風格,外界不宜寄予過高期待,更應保持理性審慎的態度,靜觀其后續行動。”
這不,特朗普23日威脅稱,在接下來的兩三周里,對于一些沒能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他有可能恢復征收“對等關稅”。
但正如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說的,如果美方真的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對話。一邊說要同中方達成協議,一邊不斷搞極限施壓,這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也是行不通的。
原標題:《特朗普“打退堂鼓”了?》
欄目編輯:王若弦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齊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