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民潘某向媒體反映,其在深圳市龍崗區某汽車服務公司購買價值106萬元的保時捷后,因汽車銷售公司遲遲不提供車輛合格證等關鍵手續,導致新車無法辦理落戶,陷入“有車不能開”的尷尬境地。
記者調查發現,這起事件背后折射出汽車銷售行業長期存在的“合格證抵押”亂象,消費者維權之路充滿荊棘。
“貸款優惠”背后的陷阱:
消費者成“金融游戲”犧牲品
2024年底,潘某在某汽車服務公司展廳看中了保時捷帕拉梅拉汽車,銷售人員熱情推銷“貸款購車優惠套餐”。
在銷售人員引導下,潘某通過農業銀行辦理分期貸款,并一次性償還車輛100萬元貸款。然而,當車輛臨時牌照到期時,潘某多次要求銷售公司提供合格證辦理正式牌照,卻被告知“合格證在總部,由于提前還款,給公司造成損失,需等待公司回復”。
此后,汽車銷售公司一直以“潘某提前還貸違約”為由拒絕配合,雙方陷入僵局。
對此,業內人士透露,部分經銷商為緩解資金壓力,常將車輛合格證抵押給銀行套現,導致消費者提車后無法及時獲得證件,甚至出現“一證多押”的連環騙局。
不僅如此,全國多地頻發類似案例,合格證抵押已成行業頑疾,潘某的遭遇并非孤例。2022年山東榮成王先生全款購買大眾轎車后,因4S店將合格證抵押融資,11名消費者遭遇“車到證未到”的困境;云南昆明任女士購買的保時捷因“進口憑證被注銷”無法落戶,后發現車輛曾被前車主退車處理;長春奧吉通4S店更因林肯車車架號重新噴漆導致消費者四年無法上牌,最終陷入漫長的訴訟拉鋸戰。
這些案例暴露出汽車銷售行業存在的三大亂象:一是經銷商隱瞞合格證抵押事實,誘導消費者簽訂不平等合同;二是部分銀行在合格證質押貸款審核中把關不嚴,為經銷商違規操作提供空間;三是消費者維權成本高企,面對經銷商與銀行的推諉往往陷入被動。
銷售公司“踢皮球”
消費者維權之路布滿荊棘
法律專家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有義務提供合格產品及相關憑證,該汽車銷售公司的行為已構成違約。若經銷商明知合格證被抵押仍銷售車輛,甚至虛構優惠誘導消費者貸款,更涉嫌欺詐。
然而,現實中消費者往往面臨取證難、訴訟周期長等問題。如廣東深圳李先生購車未獲購置稅優惠,因支付“定金”而非“訂金”難以追回損失;北京馬先生路虎發動機故障維修8次未果,廠家與4S店互相推諉。
部門監管與行業自律缺失
合格證抵押亂象亟待整治
記者走訪深圳相關部門發現,因合格證問題導致無法上牌的案例時有發生。工作人員表示,車管所僅能審核消費者提交的材料,對經銷商抵押合格證的行為并無強制監管權。而市場監管部門雖可查處違規銷售,但往往需要消費者舉證,維權效率難以保障。
事實上,合格證抵押亂象長期存在,其根源在于行業資金鏈脆弱與監管漏洞。2022年《汽車貸款管理辦法》修訂雖明確經銷商應確保貸款車輛合規,但實際執行中仍存灰色地帶。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建立合格證“電子化”管理,杜絕紙質證件被重復抵押;同時要求經銷商在銷售合同中明確標注合格證狀態,對違規行為實施嚴厲處罰。
文 | 張嚴
編輯 | 周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