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汽車行業由于新能源技術的涌入,導致傳統燃油汽車市場的份額被進一步蠶食。截止今年3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高達54.1%,超過了傳統油車份額。
對此廣大網友一致認為,眼下傳統油車最大的悲劇不是市場份額的下滑,而是眼睜睜的看著積累多年的技術壁壘,被電動汽車輕松繞過。
由于技術路線的不同,傳統巨頭積累多年的技術屏障,成為了封鎖后來者的關鍵手段。無論是發動機、變速箱還是四驅系統,每個環節都被前者申請的技術專利所牢牢限制,這也是中國燃油車難以趕超的關鍵因素。但電車時代的到來,卻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突破口!
傳統燃油車的技術屏障
歐洲是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早在人類煤炭、石油開采利用的初期階段,歐洲大街上就已經奔跑著各類蒸汽動力車。后來伴隨著化石能源經濟的崛起,歐洲率先步入燃油車賽道,其中英國是第一個享受到汽車工業紅利的國家。
不幸的是,英國錯失了汽車工業現代化的良機,德國汽車品牌反而巧奪先機,打造出了世界最先進的汽車工業體系,后造就了一系列頂尖知名汽車品牌以及工程師,至今德國品牌依然是全球最頂尖的車系。
第二個發展汽車工業的地區是北美,以美國福特為首的汽車品牌迅速崛起,并通過流水線生產模式,短期內使汽車量產能力得到巨大提升,推進全球汽車現代化以及規?;~入新臺階。
之后就是日韓等國家,這些國家的早期汽車工業完全依賴模仿歐美,依靠合資模式才完成了汽車工業的起步。
上世紀六十年代,日韓趕上了歐美汽車產業大發展的末班車。又因為歐美日韓同屬西方經濟貿易體系,所以歐美并未對日韓汽車設立過多的貿易壁壘,反而向其提供了諸多技術轉讓,助力了日韓汽車的快速騰飛。
反觀中國汽車工業呢,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依然是極端落后,盡管改革開放已經初具成效,但在汽車制造上卻依然是一窮二白。
困難局勢下,國家決定實施“市場換技術”的戰略,開放國內市場,大力引進外資,通過引導外資企業的技術轉移來獲得國際先進技術,最終形成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1985年中德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正式成立,全面揭開了市場換技術的序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之后的15年里,各地為了拉攏外資、引進技術,面對外資企業時一昧降低姿態修改政策。但真心難以換真心,外資們雖然慷慨提供了一些配件制造流程,但對于發動機、底盤以及變速箱等核心技術卻是嚴防死守,甚至研發部都不會設立在中國本土。
最終十五年合資搞下來,中國自主研發還是處處落后,并且還給廣大本土車企植入了一個不良想法——組裝要比研發更賺錢。結果造成越來越多的車企將重心放在組裝生產上,研發創新反而無人問津。
于是在2000年中國車企們下定決心要立志研發、創新崛起時,我們所面對的是這樣的局面:傳統巨頭們在燃油車領域深耕百年,所生產的發動機、變速箱坐擁無數個專利。這些技術壁壘對于后來者而言堪稱銅墻鐵壁,想要繞開根本無法做到,即便是繳納了專利費,這些廠家甚至還不準你使用。
以大眾熟知的ABS防抱死技術為例,早些年間ABS技術被博士、大陸等少數廠家壟斷,導致中國采購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直到2000年,國家將ABS技術列入十五規劃重點發展項目,幾乎舉全國之力才成功獲得突破。
然而尚未等中國ABS優化完畢,甚至研發成本都未能回收,歐美公司得知消息后便迅速大幅下調產品價格。因為歐美產品比我國ABS質量優異,最終導致國產ABS徹底斷送市場,被送進了墳墓。而這只是歐美汽車工業技術壟斷的冰山一角。
再比如發動機,大眾不久前推出了第五代EA888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搭配VTG可變截面渦輪增壓器、500bar超高壓系統、緊耦合排放系統等一系列先進技術,是新一代更強勁、干凈、安靜、可靠的發動機機皇。
而我國發動機早期依靠仿制蘇聯和日本起步,后來又通過引進歐美技術設備進步,才得以形成自身品牌。無論從質量還是性能,距離世界頂尖產品都尚有一段差距難以追趕。
除此之外,汽車工業的技術壁壘還涵蓋電控單元、變速箱、差速器、底盤架構、電控單元以及動態管控系統等一系列核心組件。中國在這些核心器件的研發上起步較晚,想要實現對世界頂尖技術的趕超簡直難如登天。
這也是為何傳統車企巨頭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根本原因—它們手中死死掌握著整個行業的核心資產。
彎道超車的良機
1992年,在中國汽車產量突破至106萬輛,另有大量合資項目即將上馬的背景下,有個人卻略顯突兀的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方向的建議》的報告,其中明確建議中國要立刻放棄傳統燃油車發展,直接轉向新能源汽車研發。
此人就是兩彈一星獲得者錢學森,他以超脫時代的目光精準預測了世界汽車工業的未來。更為重要的是,電車能幫助中國繞開美西方的燃油車技術屏障,與傳統巨頭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
以奧迪的四輪驅動系統quattro舉例,這款歷經40年打磨歷史的四驅系統,能通過純機械方式實現全時四驅的扭矩分配,并提供絕佳的性能表現。
如果從純技術角度出發,中國想研制出一款比肩quattro的純機械結構四驅系統至少需要數十年時間。但在新能源領域,我們只需要通過簡單的軟件算法就能實現同樣優異的全時四驅,這就是新能源為中國帶來的機遇。
電車不需要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中國車企只需要從寧德時代購買電池、從華為購買智能座艙芯片、從大疆購買輔助駕駛系統,再結合自身品牌的算法優化調整,就能打造出一套原滋原味的本土汽車。在當今的電車時代,供應鏈能變得更為開放透明,再也沒有了傳統巨頭的技術限制。
在汽車行業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已成功打造出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2023年上海車展,電車專家理查茲由衷感慨道:中國品牌已經可以在各個方面與世界傳統汽車制造商展開有力競爭,無論是性能、舒適性還是質量,他們簡直無所不能。
更令人欣喜的是,從飽受美西方技術壁壘困擾,到如今實現核心技術國產化,我國新能源已然占據了國際領先地位。比如鋰電池隔膜,厚度僅有五微米,重要性相當于人類心臟的瓣膜。
早年間隔膜一直是中國鋰電池發展的最后一塊短板,但最近兩年中國生產的隔膜安全性越來越高,最終領先于全球。此外像電池、電機以及電控等核心領域,中國新能源汽車同樣獨步全球,這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能一騎絕塵的真正原因。
從技術壁壘的受困者,道技術壁壘的締造者,中國汽車的進步是世界矚目的,而我們也必將擁有一個更加璀璨光明的前景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