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不做增程,大眾怎么反悔了?”——這是很多人在看到ID.ERA的時候發出的第一反應。確實,曾經的上汽大眾,一直在堅持要么純電,要么純油,不碰增程,但在2025上海車展,它反手就祭出了一臺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車ID.ERA,而且一上來就是“滿配出招”。
這一次,不是“德國引進”,而是“中國主導、中德共創”。ID.ERA不僅是大眾品牌首款增程式SUV,也是首次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全球車型。48個月開發周期壓縮到24個月,它不僅刷新了德系造車的傳統節奏,更把“中國速度”注入了大眾體系,在設計、動力、智能、安全等多個維度,全面釋放“全球智慧+中國技術”的潛能。
油電雙棲,“機皇”加持的底氣
ID.ERA最大的底氣,來自它的心臟——EA211 1.5T EVO II發動機。這個被稱為“節能王”的動力單元來自保時捷技術體系,不僅集成米勒循環和VTG可變截面渦輪兩大黑科技,更兼顧“小體積、高效能、低噪音、全適配”。
作為增程系統,它不是“救急用”的備用方案,而是整個能量系統的核心支撐——在饋電狀態下依然保持優秀的動力輸出,并確保車輛的行駛平順性和效率表現。ID.ERA的CLTC純電續航已突破350公里,綜合續航超過1000公里,在當下主流大六座SUV中幾乎“封神”。
五米級大車,也能拐得過胡同口
“全尺寸”向來意味著沉穩和氣場,但ID.ERA偏偏想在“大”之外,也做到“靈”。它配備了雙腔空氣懸架和連續可變阻尼減震系統,更重要的是,直接“上馬”豪華車型才有的主動后輪轉向技術。
再結合預掃描懸架系統和AI底盤感知能力,ID.ERA能實現對前方15米路況的毫秒級預判,動態調節懸架軟硬,真正做到“舒適隨路而變”。
在智能輔助駕駛方面,ID.ERA支持城市道路、高速道路、點到點導航,甚至做到無圖化運行。在華為、Momenta等伙伴加持下,這套智駕系統不僅足夠聰明,還能持續進化。
智能座艙不是炫技,而是“貼心懂你”
車內體驗方面,ID.ERA顯然不只是“大屏拉滿”,而是在“人車關系”上更進一步。
副駕駛前方配備寬幅大屏,后排懸掛智能吸頂屏——車內像個可移動客廳。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那套“情緒識別+主動響應”的智能座艙系統。全車布滿傳感器與攝像頭,能精準識別乘客表情、動作、語音指令——你困了,座椅自動躺平;孩子哭了,動畫悄然播放。
而搭載AI大模型語音助手的四區語音交互系統,也能根據乘客位置與需求,個性化響應燈光、氛圍、音樂甚至空調控制。再加上行業首創的Smart Surface一體化交互面板與多模態操作邏輯,整個交互過程幾乎“無感”,但每一步都能讓你覺得被理解、被照顧。
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堆料,而是一次關于“關系”的進化——科技,終于開始溫柔起來了。
這不是一次亮相,是一聲宣言
ID.ERA的名字,取自“In China, For China”的戰略方向,也寓意著全新的“油電混動共生時代”的開啟。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它是合資品牌的一次角色轉變——不再只是“引進與適配”,而是“共創與引領”。
從傳統合資到合資2.0,這背后是研發理念的徹底升級,是中德技術融合的“反應堆”開始高效運轉。這也是為什么在ID.ERA身上,你能看到德系造車的精準、安全,也能感受到中國智能化與電動化的前瞻與落地。
如果說以往的上汽大眾更擅長“體系力取勝”,那么ID.ERA就是其全面體系能力的一次“智能化表達”。從架構、智駕、動力、設計到交互,它像是一場“厚積薄發”的全能秀。
寫在最后
雖然還戴著“概念車”的標簽,但ID.ERA的完成度與落地路徑,幾乎已無限接近現實。從產品的技術力,到品牌戰略的落點,它不只是一個新車型,更是上汽大眾新能源時代的一份“新履歷”。
按照規劃,到2026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0款(含7款新能源)產品 ;2030年前,新車總數將超過20款,涵蓋油、電、混全域矩陣。而ID.ERA,就是這場轉型浪潮中的“起勢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