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共青團昌邑區委、昌邑區教育局攜手東北電力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青年師生,走進文廟博物館、吉林市機械制造局,并在昌邑區第十二小學開展“科技進課堂”活動,以“燃五四薪火書韻潤童心 展青春擔當知行向遠方”為主題串聯歷史傳承、文化浸潤與科技實踐,為青少年群體打造了一堂沉浸式的“行走的思政課”。
文廟尋根,在典籍墨香中筑牢文化自信。活動首站抵達吉林市文廟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駐足于《論語》竹簡復制品、古代科舉試卷真跡前,聆聽“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觸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脈絡。青年們表示:“走進文廟,就像翻開了一本立體的‘文化典籍’,從‘書中自有黃金屋’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我們讀懂了先輩的智慧,也更明白青年守護傳統文化的責任。”
機械局憶史,在工業遺產中感悟青春擔當。第二站,青年們走進吉林市機械制造局歷史陳列館,斑駁的機床、泛黃的生產日志、記錄著“三線建設”時期奮斗場景的老照片,勾勒出東北工業重鎮的發展軌跡。講解員講述了吳大澂守土固邊、推進革新的事跡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技術人員克服萬難、自主研發機床設備的故事,讓在場青年深受觸動。參觀后青年們表示“從‘實業救國’到‘科技強國’,變的是時代任務,不變的是青年對國家的擔當。”在陳列館前,全體團員青年重溫入團誓詞,以鏗鏘誓言回應歷史的召喚,讓五四精神在工業遺產的見證下熠熠生輝。
科技筑夢,在課堂互動中點亮未來之光。當天下午,走進昌邑區第十二小學開展科技展演活動。現場60余名小學生以及1100余名在校師生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共同參與了本次活動。大學生們通過智能機器人展演、學科成果展示生動詮釋科技報國理念,在“大手牽小手”創新工坊環節中,大學生指導小學生完成機器人組裝,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播種工程思維,實現科技薪火傳承。科技展演既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夢想的播種,透過孩子們眼中的光芒,感受到“知行遠方”的教育真諦。
此次系列活動以“歷史+文化+科技”的立體形式,讓青年在“讀萬卷書”中厚植家國情懷,在“行萬里路”中錘煉擔當本領。下一步,共青團昌邑區委、昌邑區教育局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的廣度,推動更多青年走進基層、服務社會,引導青年學子以專業素養激活文化基因,用創新實踐詮釋家國情懷,讓青春力量始終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來源:團區委
編輯:王露洋
初審:張文琦
復審:佟劍博
終審:佟 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