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娜跟我訴苦,說最近因為孩子的事情十分苦惱。
原來,她5歲的兒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搶玩具時,突然大喊說:“你真笨,我不要和你玩了”。
后來,老師委婉的提醒小娜,說這種“表達”特別不利于孩子的社交。
回到家后,小娜回想起孩子的一些日常溝通方式,才意識到這種情況,并非是偶然。
比如,孩子會說“媽媽做的飯難吃死了”。
比如,還會在發(fā)脾氣時說“爸爸最討厭了”。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也正因如此,小娜才開始第一次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
其實,這些話語看似是“童言無忌”,但實際上,它們屬于典型的“攻擊性表達”。
若是孩子經常這樣表達,很容易影響他們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
所以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張口就傷人,到底該怎么辦。
01.什么是“攻擊式表達”?
在心理學上,攻擊性表達指的是通過言語對他人造成心理傷害的行為。
常見表現有以下這幾種:
其一,貶低,比如會常說“你真笨、你什么都做不好”。
其二,威脅,比如會說“不給我玩具,我就打你”。
其三,指責,比如遇到問題時,習慣于把責任推卸給別人,例如“都是你的錯”。
其四,諷刺,比如會說“這你都不會?真是厲害啊”。
可能在不少父母看來,這些表達方式,不過是孩子在低年齡段,可能會會出現的一種正常情況罷了。
但實際上,根據研究發(fā)現:
孩子的攻擊性表達,往往源于情緒表達能力的不足。
比如當他們感到憤怒、委屈和焦慮時,如果缺乏合適的詞匯來描述感受,就可能會用攻擊性語言來“武裝”自己。
那么作為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正這一問題呢?
02.如何幫助孩子告別“攻擊式表達”?
有的父母,聽到孩子不分場合地采取這些具有攻擊性的表達,往往會覺得尷尬。
甚至會采取批評、吼罵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可實際上,我們越是如此,越容易引發(fā)孩子的逆反和對抗。
與其如此,不如用心理學上的“去刺溝通法”來引導孩子。
①先接納情緒,再糾正表達
舉個例子,當孩子說“我討厭你”時,可能有的家長會說:“你怎么能這么說,太沒禮貌了”。
可正確回應應該是:
你看起來真的很生氣,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這樣做,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給“溝通”創(chuàng)造一個非常平和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孩子學會理性表達。
②教孩子用“我語句”代替“你語句”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簡單來說,攻擊性的語言,通常是“你語句”,比如“你煩死了”。
而健康的表達方式一般為“我語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套用“我語句”給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遇到一些問題,“我語句”的模式可以是這樣:
我感到……,因為……,我希望……。
舉個例子,孩子如果說“你從來不陪我”,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改成:
我感到孤單,因為你最近很忙,我希望你能多陪伴我。
這樣的表達,既能讓孩子學會表達感受與情緒,還能顯得更加柔軟,便于接受和理解。
③用角色扮演練習“好好說話”
家長可以通過游戲模擬沖突場景。
比如設置一個“孩子與伙伴爭搶玩具”的場景。
在練習時,你可以說:“我現在很想玩這個玩具,我們能輪流嗎”?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角色扮演中,顯著提升共情能力與語言技巧。
④家長以身作則,避免“語言暴力”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表達方式,往往折射出來家長的樣子。
所以,想要讓孩子丟掉“攻擊式表達”,家長自己就要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
比如你常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孩子自然會模仿,學會這種“威脅”的表達。
但如果家長情緒穩(wěn)定,能夠合理、溫暖的表達感受和需求,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
其實,孩子語言上的攻擊力,并不是什么“性格問題”,而是情緒表達能力的信號燈。
只要我們能夠耐心引導、示范健康溝通,孩子也會逐漸的學會“柔軟”的表達自己。
也許,當孩子的話語中帶刺時,恰恰是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可能也是我們家長,需要去反思和糾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