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你真的要回去嗎?"張維遞給樸秀英一個紅色信封,里面是五萬元。
"十五年了,我該看看父母。"秀英接過信封,指尖微顫。
"你會回來的,對嗎?"張維的眼中有擔憂。
秀英點頭,卻不敢直視丈夫的目光,這五萬元仿佛承載了太多她不愿啟齒的秘密。
01
2010年春天,平壤下著小雨,樸秀英穿著藏青色的套裝,站在機場出發大廳。
二十五歲的她即將踏上前往上海的飛機,嫁給只見過三次面的中國商人張維。
"秀英,一定要幸福啊。"母親裴貞淑緊緊握住女兒的手,臉上掛著淚水。
"媽,我會好好的。"秀英努力維持微笑,心中卻充滿了不安。
父親樸正浩站在一旁,神情復雜。
作為一名退休的文學教師,他原本期望女兒能在平壤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組建家庭。可命運卻把她送到了遙遠的中國。
"爸爸,我會經常給家里打電話的。"秀英主動擁抱了父親。
"記住,無論發生什么,這里永遠是你的家。"父親輕拍女兒的背,聲音有些哽咽。
妹妹樸秀珍抱著姐姐不肯松手:"姐,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十九歲的秀珍還在大學讀書,姐姐的遠嫁對她而言如同晴天霹靂。
三個月前,樸秀英在平壤外國語大學擔任臨時翻譯時認識了來朝鮮考察的上海商人張維。張維比她大七歲,經營著一家貿易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他為人誠懇,言談舉止間透露著商人特有的精明和儒雅。
三次會面后,張維便向秀英求婚,并承諾會給她和家人美好的生活。
考慮再三,秀英接受了張維的求婚。
一方面是看中了張維的真誠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家里減輕負擔。
多年來,父母含辛茹苦撫養她和妹妹長大,如今父親退休,母親的小學教師工資也微薄,生活并不寬裕。
飛機起飛前,秀英回頭望了一眼家人,強忍著淚水揮手告別。
她不知道,這一別竟是十五年。
下飛機后,秀英第一次感受到了上海的熱鬧和繁華。機場人流如織,到處都是陌生的面孔和聽不懂的方言。
張維早早就在出口等候,看到她時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秀英,歡迎來到上海!"
秀英勉強笑了笑,握住了張維伸出的手。
他的手掌寬厚溫暖,給了她一絲安心的感覺。
"累了吧?我們先回家,讓你好好休息。"張維接過她的行李,體貼地說道。
張維的家在上海浦東新區的一棟高層公寓內,裝修簡潔而溫馨。
窗外是浦東的高樓大廈,夜晚燈火輝煌,與平壤的夜景截然不同。
"這是你的新家,以后有什么需要盡管告訴我。"張維帶她參觀了整個房子,最后停在了主臥門口。
"謝謝你,張維。"秀英低聲說道,眼睛里卻閃爍著不安。
就這樣,樸秀英開始了她在上海的生活。最初的日子異常艱難,不熟悉的環境,陌生的語言,以及對家鄉的思念,都讓她感到無所適從。
張維工作很忙,經常早出晚歸。
好在他的父母張國強和李芳住在附近,時常過來陪伴秀英。李芳是個和藹的上海女人,不會說朝鮮語,卻總是通過肢體語言和簡單的詞匯與秀英交流。
"秀英,試試這個,上海本地菜。"李芳指著一道清蒸鱸魚,示意秀英品嘗。
"謝謝,媽。"秀英學著叫李芳"媽",盡管這個稱呼讓她有些不適應。
張國強是退休工程師,性格沉穩,每天都會拿著中文報紙教秀英認字。
盡管秀英在大學學過中文,但上海話和實際應用還是讓她頭疼不已。
一次,秀英跟著李芳去菜市場,卻因為聽不懂方言而買錯了菜。回到家后,她崩潰地哭了起來。
"不用著急,慢慢來。"李芳輕輕抱住她,"我們都會幫你的。"
婚禮在秀英來上海一個月后舉行。
張維遵循了朝鮮的一些習俗,同時也融入了中國傳統,辦得既簡單又溫馨。
婚禮上,秀英通過視頻連線見到了遠在平壤的家人,淚水不住地流下。
"爸爸,媽媽,我很好,你們放心。"秀英對著屏幕說道,努力展現出幸福的樣子。
婚后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張維的公司主要做中朝貿易,秀英的語言優勢很快得到了發揮。她開始協助張維翻譯文件,接待朝鮮客戶,甚至參與一些商務談判。
"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張維常常這樣夸獎她,眼中滿是欣賞和愛意。
秀英也在努力適應上海的生活。
她學習烹飪上海菜,結交了幾個來自韓國和朝鮮的朋友,偶爾會和她們聚在一起,說說母語,緩解思鄉之情。
一年后,秀英已經能夠流利地用普通話交流,上海話也能聽懂大半。
她開始在張維公司擔任正式職務,負責朝鮮市場的拓展。工作讓她找到了存在的價值,也逐漸填補了內心的空虛。
"秀英,這個項目交給你負責。"張維把一份與朝鮮某貿易公司合作的合同遞給她,"我相信你能做好。"
秀英接過合同,心中充滿感激。張維不僅是體貼的丈夫,也是尊重她能力的伙伴。
但是,盡管生活和工作都逐漸順利,秀英心中對家鄉的思念卻從未減弱。
每當夜深人靜,她常常獨自站在窗前,望著遠方的星空,想象家人此刻在做什么。
02
時光如水,轉眼間,秀英來到上海已經五年。
她的中文越來越流利,甚至開始帶有一些上海口音。
在張維公司的努力下,她已經成為了公司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負責整個朝鮮市場的業務拓展。
"張總,樸部長,三季度的報表已經出來了,朝鮮市場增長了百分之三十。"財務總監在季度會議上匯報道。
"這都是秀英的功勞。"張維驕傲地看著妻子,公開表揚道。
會議結束后,秀英整理著文件,心里卻想著即將到來的中秋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思念家人的時刻。
"在想什么?"張維從背后輕輕抱住她。
"想家了。"秀英靠在丈夫懷里,輕聲說道。
張維嘆了口氣:"我知道你想家,要不這樣,中秋節我們視頻連線你父母,好嗎?"
秀英點點頭,盡管視頻無法代替真實的擁抱,但也算是一種慰藉。
中秋之夜,秀英和張維通過視頻見到了樸正浩和裴貞淑。
五年不見,父母明顯蒼老了許多,尤其是父親,頭發幾乎全白了。
"爸,媽,你們還好嗎?"秀英努力控制著情緒。
"我們很好,就是想你。"母親的眼睛濕潤了。
"秀珍呢?她怎么樣?"秀英問起妹妹。
"她畢業后在平壤外國語學院教書,工作很穩定。"父親回答道,"對了,她有個不錯的追求者,是她的同事。"
視頻中,秀珍害羞地出現在畫面里:"姐姐,我很好,你不用擔心我。"
結束通話后,秀英沉默了很久。張維理解她的心情,默默地陪在她身邊。
"維,我想生個孩子。"那天晚上,秀英突然對丈夫說。
張維驚喜地看著她:"真的嗎?你準備好了?"
秀英點點頭。也許是因為看到妹妹即將組建自己的家庭,也許是因為對家的渴望,秀英決定邁出這一步。她想要一個家,一個真正屬于她和張維的家。
半年后,秀英懷孕了。得知這個消息,平壤的父母激動不已,連續幾天打電話詢問她的健康狀況。
"一定要保重身體啊,秀英。"母親在電話那頭叮囑道。
"媽,你放心,張維和公公婆婆都照顧我很好。"秀英安慰道。
懷孕期間,秀英不得不減少工作量。張維變得更加體貼,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可口的飯菜,陪她散步,讀書給肚子里的寶寶聽。
2016年冬天,秀英順利生下一個健康的女孩,取名張小敏。
小敏的到來給這個家帶來了無限歡樂,也讓秀英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小敏長得真像你。"張維看著襁褓中的女兒,眼中滿是柔情。
"我希望她將來能同時了解中國和朝鮮的文化。"秀英撫摸著女兒的小臉,心中充滿期待。
小敏的成長像是一劑良藥,逐漸治愈了秀英的思鄉之痛。
她開始更多地融入上海的生活,和鄰居們關系融洽,甚至和幾位中國媽媽組成了育兒小組,互相分享育兒經驗。
但是,家鄉的牽掛始終如一根看不見的線,連接著她的心。
每當有關朝鮮的新聞出現,秀英都會格外關注。每次和家人通話,她都會詳細詢問家鄉的變化。
"爸爸,平壤有什么新變化嗎?"秀英經常這樣問。
"城市在不斷發展,但你知道的,變化不會太快。"父親總是這樣回答。
隨著小敏的成長,秀英開始教她一些簡單的朝鮮語,講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希望女兒能夠了解自己的根。
"媽媽,平壤是什么樣子的?"四歲的小敏好奇地問。
"那是媽媽出生和長大的地方,有美麗的河流和山脈,有親愛的外公外婆。"秀英輕聲回答,眼中閃爍著思念。
"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去看外公外婆?"小敏天真地問道。
秀英沉默了,輕輕撫摸女兒的頭發:"有一天,媽媽一定帶你去。"
03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全球,上海也不例外。城市按下了暫停鍵,人們被要求待在家中,減少外出。
"秀英,今天公司又有新訂單取消了。"張維一臉憂慮地對妻子說道。
疫情導致中朝邊境貿易幾乎停滯,張維的公司受到了嚴重沖擊。收入銳減,但支出卻沒有減少。
"別擔心,我們會渡過這個難關的。"秀英安慰著丈夫,同時心里也為遠在朝鮮的家人擔憂。
由于國際形勢復雜,她與家人的聯系變得更加困難。有時候一個月才能通上一次電話,而且信號常常不好。
"爸爸,媽媽,你們還好嗎?"每次通話,秀英都急切地問道。
"我們都很好,秀英,你不要擔心。"父親的聲音通過斷斷續續的電話傳來,"這邊情況還算穩定,你們那邊才是重災區。"
秀英盡量不讓家人擔心,沒有提及張維公司面臨的困境。她知道,如果父母得知她在上海生活遇到困難,肯定會更加揪心。
疫情期間,秀英和張維開始思考轉型。傳統的進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沖擊,他們決定嘗試跨境電商。
"我們可以利用我對朝鮮市場的了解,開發一些適合在線銷售的產品。"秀英向張維提議。
就這樣,他們在家中搭建了簡易工作室,開始研究電商平臺和營銷策略。
小敏常常好奇地看著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偶爾會爬到秀英的腿上,稚嫩地說:"媽媽,我來幫你。"
轉型的過程并不順利,他們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和挫折。
但秀英的堅韌和張維的執著讓他們堅持了下來。
"秀英,我們的第一個訂單成交了!"某天,張維興奮地喊道。
這是一個微小的勝利,卻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
秀英發現,自己在危機中展現出了驚人的適應力和創造力,這些或許都源于她多年前遠嫁他鄉時鍛煉出的堅強。
慢慢地,他們的電商業務開始有了起色。
盡管規模不大,但收入穩定,足以維持家庭開支。
更重要的是,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不再那么依賴于實體跨境貿易,使他們在疫情的動蕩中找到了立足點。
2022年春天,全球疫情逐漸緩解,生活慢慢恢復常態。
張維的公司也重新開始運轉,雖然規模比之前小了很多,但電商業務成為了新的增長點。
這一年,秀英收到了一個令她激動的消息——妹妹秀珍要結婚了,未婚夫是同事崔宇鎮,兩人相戀多年,終于決定步入婚姻殿堂。
"姐姐,你能回來參加我的婚禮嗎?"秀珍在電話中小心翼翼地問道。
秀英沉默了。十二年了,她從未回過朝鮮,這不僅僅是因為工作忙碌,更是因為各種復雜的原因。去朝鮮并不容易,回來更難。
"我...我會盡力的。"秀英最終回答道,心中充滿期待和擔憂。
掛斷電話后,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張維。
"你應該回去,秀英。"張維毫不猶豫地說,"這么多年了,你該回家看看了。"
"可是公司..."秀英有些猶豫。
"公司有我,而且現在情況已經穩定了。"張維握住她的手,"你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是時候為自己做點什么了。"
經過反復考慮,秀英決定回平壤參加妹妹的婚禮。申請簽證,辦理各種手續,準備禮物...每一步都讓她感到既興奮又緊張。
出發前一天晚上,張維神秘地遞給她一個紅色信封:"這是給岳父岳母的一點心意。"
秀英打開一看,里面是五萬元人民幣。這在中國是一筆不小的錢,在朝鮮則更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這太多了..."秀英有些吃驚。
"這十五年來,他們失去了女兒的陪伴,這些錢不算什么。"張維認真地說,"替我謝謝他們,感謝他們把你培養成如此優秀的人。"
秀英淚眼婆娑地擁抱了丈夫。這一刻,她感到無比幸福,她嫁給了一個真正懂她、愛她的人。
04
2025年5月,秀英踏上了回家的航班。
整個飛行過程中,她的心情復雜到難以言表。窗外的云層下,祖國的輪廓逐漸清晰,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涌上心頭。
"女士,我們即將著陸,請您系好安全帶。"空姐溫和的提醒把秀英拉回現實。
平壤機場比她記憶中的要現代化許多,但依然保持著朝鮮特有的秩序和莊重。走出機艙的那一刻,秀英深吸了一口氣,這是家鄉的空氣,帶著她童年的記憶。
"姐姐!"人群中,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秀珍站在不遠處,揮舞著手臂。
姐妹倆緊緊相擁,淚水不住地流下。十五年的分離,讓曾經的小女孩已經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女子。
"秀珍,你變化好大。"秀英撫摸著妹妹的臉,聲音哽咽。
"姐姐還是那么漂亮。"秀珍笑著說,眼里卻滿是淚水。
回家的路上,秀英透過車窗看著平壤的街景。城市有了許多變化,新建的高樓,整齊的街道,但骨子里依然是那個她熟悉的平壤。
"爸媽知道你今天回來,激動得昨晚幾乎沒睡。"秀珍告訴她,"媽媽一大早就開始準備你愛吃的菜了。"
秀英心中涌起一陣愧疚和期待。十五年沒見,父母已經從中年步入老年,她錯過了他們生命中太多重要的時刻。
車停在了熟悉的小區門口。秀英站在童年的家門前,突然感到一陣恍惚。十五年前的那個雨天,她就是從這里出發,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
"媽,我回來了。"秀英輕輕敲門,聲音微微顫抖。
門開了,母親裴貞淑站在門口,一瞬間愣住了。她的頭發已經全白,臉上的皺紋比記憶中深刻許多。
"秀英啊,真的是你嗎?"母親的雙手捧住她的臉,眼淚順著皺紋流下。
"是我,媽媽。"秀英緊緊抱住母親,淚水模糊了視線。
門后,父親樸正浩拄著拐杖緩緩走來。秀英這才注意到,父親的腿似乎不太好,走路有些吃力。
"爸爸!"秀英快步上前扶住父親。
"我的女兒回來了。"父親的聲音顫抖著,眼里滿是不敢相信,"真的回來了。"
一家人在客廳里坐下,秀英這才發現家里的擺設幾乎沒有變化。墻上掛著的全家福還是她出國前照的,她在相片中的笑容青澀而明亮。
"小敏呢?怎么沒有帶來?"母親急切地問道。
"簽證問題沒解決。"秀英解釋道,拿出手機給父母看女兒的照片,"等她大一點,我一定帶她回來看你們。"
父母仔細地看著外孫女的照片,眼中滿是慈愛和遺憾。
"像你小時候。"父親輕聲說道。
晚餐是一桌豐盛的家常菜,都是秀英小時候愛吃的。
熱氣騰騰的大醬湯,香氣四溢的泡菜,還有父親親手腌制的蘿卜,每一道都讓秀英感到溫暖和親切。
飯桌上,家人們有說有笑,仿佛這十五年的分離從未發生過。
秀英講述著在上海的生活,張維的公司,小敏的成長,盡量描繪得輕松愉快,避開所有的艱難和掙扎。
"張維對你好嗎?"父親突然問道,眼中閃爍著關切。
"很好,爸爸。他是個很好的丈夫。"秀英真誠地回答。
飯后,秀英拿出了那個紅色信封:"這是張維給你們的一點心意。"
父母起初不愿接受這么多錢,但在秀英的堅持下,他們最終收下了。
"不是錢的問題,秀英。"父親說道,"只要你幸福,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
夜深了,秀英躺在兒時的床上,回憶紛涌而來。窗外的月光灑在地板上,就像小時候一樣,讓她感到安心和平靜。
05
接下來的幾天,秀英幫助秀珍準備婚禮。
她們一起選擇花束,試穿禮服,討論婚禮細節。這些姐妹間的親密時刻,彌補了多年來的缺失。
"姐姐,你真的不后悔嗎?"一天,秀珍突然問道,"嫁到那么遠的地方。"
秀英沉默了一會兒:"人生沒有如果,秀珍。我有我的選擇,也有我的收獲。"
婚禮前一天,秀英在小區的公園里散步,意外遇到了童年好友朱元浩。
他們曾是鄰居,從小一起長大,上學,直到大學才分開。
"秀英?真的是你?"元浩驚訝地看著她,眼中充滿難以置信。
"元浩,好久不見。"秀英微笑著打招呼。
他們在公園的長椅上坐下,聊起了各自的生活。元浩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已經結婚,有一個五歲的兒子。
"聽說你嫁到上海去了,過得怎么樣?"元浩關切地問道。
"挺好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工作也順利。"秀英簡單地回答。
"那就好。"元浩點點頭,似乎松了一口氣,"當年你突然決定嫁到國外,我們都很擔心。"
秀英笑了笑,沒有多說什么。她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是冒險,甚至是不可理解的。
"對了,你還記得我們大學時的約定嗎?"元浩突然問道。
秀英愣了一下:"什么約定?"
元浩的眼中閃過一絲黯然:"沒什么,可能你忘了。"
這個小插曲讓秀英感到有些困惑,但她很快將注意力轉回到妹妹的婚禮上。
婚禮當天,秀珍穿著典雅的婚紗,美麗動人。
新郎崔宇鎮是個陽光帥氣的年輕人,看向秀珍的眼神中滿是愛意。
作為姐姐,秀英全程陪伴著秀珍,幫她整理婚紗,擦去激動的淚水,見證這神圣的時刻。
婚宴上,秀英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許多親友都好奇這個遠嫁上海的女孩,紛紛過來詢問她在國外的生活。
秀英一一應對,分享著自己的經歷,但她發現元浩一直站在角落,若有所思地看著她。
婚宴接近尾聲時,元浩走到秀英身邊,輕聲說道:"能借一步說話嗎?"
秀英疑惑地跟著他來到酒店的花園。夜色下,花園靜謐而美麗,遠處傳來婚宴的歡聲笑語。
"秀英,有件事我一直想告訴你。"元浩的聲音有些緊張。
"什么事?"秀英好奇地問。
秀英聽后震驚不已,你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