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事關中國研發出“非核氫彈”一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尤其是在中美關稅戰這個關鍵時期。
此舉可以視為我國公開“秀肌肉”,讓美國人進一步認清在軍事技術領域,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差距。
君明對此也深度分析了一下,這款新武器的出現。
可以很好的鼓舞士氣。
只不過回過頭來再度了解這件事的時候,發現了一點端倪。
經過仔細論證之后,得出一個讓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結論,那就是這則消息其實是一場別有用心的烏龍。
大家別著急,接下來我就和大家深入分析一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首先,報道這則消息的是港媒,具體名字我就不再這點破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當時港媒的標題是,中國爆炸了一顆“非核氫彈”,威力是TNT的15倍。
堪比氫彈。
這則消息一出,外界的反響極為強烈。
畢竟,在21世紀的今天,氫彈這個詞語本身就極具沖擊力和破壞力。
而且我國停止核試驗的時間已經達到29年。
帶來的影響自然是極為廣泛的。
【中國已經長達29年,未進行核試驗】
這代表著中國軍事技術繼六代機和兩棲攻擊艦之后,再度迎來質的提升。
為此,各路媒體紛紛報道和分析,就連君明也不例外。
大概可以分為這么幾個方向。
第一,這種“非核氫彈”可以完美規避核武使用限制和國際影響。
堪稱是可以隨意使用的“大殺器”。
第二,“非核氫彈”完美解決了核爆炸后的污染問題。
第三,中國試射“非核氫彈”,就是在用高科技武器威懾美國,作為關稅戰的籌碼。
上述這三條,但凡是一名中國人,看到之后都會感到熱血澎湃。
好像我國掌握了改變世界格局的神兵利器。
為此,作為多年研究國際問題的我,對消息源進行了進一步解讀。
結果,嚇了我一跳。
因為我發現大家都被騙了。
按照港媒報道的題目翻譯之后的意思是,科學論文顯示,中國測試non-nuclear hydrogen bomb,也就是“非核氫彈”。
副標題是,這種武器產生一個白熱火球,持續時間比TNT長15倍。
結果被過度解讀為爆炸威力是TNT的15倍。
文章的內容也很簡單,因為在上個月發表于中文期刊的《彈箭與制導學報》的一份論文顯示。
中國船舶集團第705研究所,搞了一個2公斤的炸彈。
在爆炸時產生了超過1000攝氏度的火球,并持續了兩秒多。
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續時間長了15倍。
而且全程未使用任何核材料。
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玩意確實挺牛的。
如果當量不斷增加之后,火球持續時間也會增加,殺傷力自然會增長。
其次,這玩意究竟是不是氫彈?那什么是氫彈?
按照官方定義,氫彈是利用核裂變裝置爆炸能量引發氚、氘等輕核的自持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又可以稱之為聚變彈或熱核彈。
不難看出,氫彈本身就是核武器,不能隨便使用。
只要是氫彈,自然就存在核反應。
可是“非核”這一稱呼從何而來?
【這不過是氫化鎂試驗,大家被誤導了】
畢竟又是“非核”還是“氫彈”,這個組合就連牛頓和愛因斯坦也不敢想。
估計只有學新聞的能干出這種事來。
那么當初爆炸的究竟是什么?其實很簡單,就是氫氣。
為此君明特意下載到了港媒所報道的信息源,也就是《爆炸強沖擊對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的能量激活反應試驗研究》論文。
這屬于公開論文。
于2025年3月發表于《彈箭與制導學報》。
讀完這篇論文之后,君明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這玩意和氫彈沒有任何關系。
705研究所的試驗很簡單,就是用常規炸藥對兩公斤的氫化鎂進行爆破,氫化鎂被熱解后釋放出氫氣,然后氫氣遇到高溫就二次爆炸了。
而氫氣爆炸,屬于正兒八經的化學反應,與核反應沒有任何關系。
如果說這種爆炸都能被視為氫彈,那么我國初衷做化學試驗所進行的氫氣爆炸試驗,算不算氫彈?
街邊小販當初出售的氫氣球,算不算氫彈?
烏克蘭把氫能源汽車的氫氣罐拆下來,扔到了俄軍頭上,算不算率先使用氫彈?
估計看到港媒的報道之后,705研究所都有點懵了。
我就是正常的氫氣爆炸試驗,怎么到了你嘴里,就成為“非核氫彈”?
這飯能亂吃,話可不能亂說。
將來出現了任何報道偏差,705研究所可不背鍋。
此外,“非核氫彈”的威力究竟如何?
網傳這種級別的武器,爆炸威力是TNT的15倍,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
字面數據似乎很厲害。
完全可以視為我國擁有了一款堪比核武器的高能炸藥。
這也是外界稱之為“炸彈之王”的原因所在。
關鍵是沒有輻射,想炸誰就能炸誰。
擁有這款武器之后,估計菲律賓再也不敢侵闖黃巖島,否則就要融穿他們的小舢板。
看到這之后,估計美國人都有點坐不住了。
沒想到啊,沒想到,中國居然憋了個更大的招。
只不過在整篇論文中,我都沒有看到關于15倍這個數據的字樣。
論文中的原話是,爆炸沖擊激活兩公斤氫化鎂反應模式下,1000攝氏度以上高溫持續時間可以達到2秒。
而兩公斤TNT炸藥爆炸產生1000攝氏度以上高溫,持續時間為0.12秒。
用2除以0.12,是16倍,也就是多15倍。
我想這是港媒中氫化鎂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續時間,長15倍的依據。
可是持續時間怎么能和威力相提并論?
【氫化鎂比同等TNT,火球持續時間長】
這一數據直接誤導很多媒體,誤認為超過1000攝氏度也可以視為爆炸威力的指標之一。
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當初老祖宗發明黑火藥的時候。
爆炸溫度就可以超過1000攝氏度。
現代的TNT炸藥,爆炸產生的高溫范圍在2000攝氏度至4000攝氏度之間。
1000攝氏度的爆炸溫度,其實并不算多么駭人聽聞。
說到這,很多人就不明白了,氫化鎂作為炸藥,究竟有多大的價值?
不能說完全沒有,只能說使用范圍有限。
畢竟,炸藥在爆炸的時候,如果氣體膨脹速度比音速快,就會產生強大的沖擊波,用這種巨大的能量打擊人或建筑。
沖擊波越強大,威力越大。
而氫化鎂呢?
論文中有這么一段話,兩米位置的沖擊波超壓峰值,可以達到兩公斤TNT在自由場爆炸的39.7%。
簡單來說,氫化鎂的爆壓只有同等重量TNT的40%。
這種威力放在炸藥領域中,絕對不合格。
因為炸藥屬于一種消耗品,需要滿足威力、成本和安全的平衡。
就拿目前很多人認為的威力最大的炸藥,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
也就是俗稱的CL-20炸藥。
最大爆速、爆壓、密度等幾千個參數都優于“炸藥之王”奧克托今。
能量輸出比奧克托今高10%至15%。
為啥沒有大量普及?就是價格太過昂貴了。
一公斤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美國生產成本價在1000美元左右。
我國可以便宜一些,但是也沒有達到隨便使用的地步。
就拿一枚155毫米的炮彈來說,裝藥量在8公斤左右。
僅炸藥就需要8000美元。
如果裝填TNT,8公斤的TNT價格為5000美元。
別看相差3000美元,一旦發生戰爭,需要大規模使用155毫米炮彈,省下的就是賺下的。
就算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的威力比TNT要大,但是即便是美國人,也做不到隨便使用。
而氫化鎂每公斤的價格為500元至2000元左右,目前主要用于儲氫燃料使用。
用來作為一次性炸藥,爆炸威力只有TNT的40%。
屬實有點太奢侈。
【氫化鎂價格過高,無法作為炸藥使用】
這下終于搞明白了,爆炸威力確實只有TNT的40%。
這樣一來,一邊是幾百一公斤,爆炸力不佳的氫化鎂。
另一邊是10元一公斤的普通炸藥,你會怎么選?
上了戰場,講究的是重創敵人,可不是用爆炸力不佳的炮彈,來嚇唬敵人。
綜上所述,氫化鎂雖然可以爆炸,但是無法和炸藥相提并論。
這一點,相信學過化學,做過化學試驗的都知道。
能爆炸的東西多了,但并非所有東西都可以作為炸藥使用。
當然,此次氫化鎂的試驗并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
既然我國進行這項試驗,就證明氫化鎂還是有它的用武之地。
譬如說可以將其視為作為云爆彈裝藥的一次嘗試。
因為云爆彈主要裝藥是云爆劑,云爆劑其實并不算炸藥,而是燃料。
原理就是第一次起爆先向巨大面積拋灑云爆劑,與空氣混合形成氣溶膠云霧。
然后第二次起爆用于爆云霧。
形成轟爆效果并發成劇烈爆炸。
這樣一來,爆炸持續時間會比炸藥直接爆炸時間長得多。
如果把液體云爆劑更換為固體氫化鎂,氫化鎂被炸藥激發釋放氫氣。
因為氫氣在空氣中的擴散速度極快,大約是每秒20厘米。
一旦爆炸,有可能覆蓋更大范圍、持續更長時間。
還可能有利于縫隙消滅躲藏在掩體和建筑內的有生力量。
當然,氫化鎂也只是具備作為云爆劑的潛質,并不代表一定適合。
理論上來說,氫化鈣、四氫鋁鋰、氫化鈉都可以這么使用。
到底氫化鎂能否作為云爆劑使用,還需要對材料安全性、經濟性和耐儲性等性能進行完整的測試。
不是一次試驗就可以拿到我們想要的成果。
看到這,基本上就會搞清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簡單來說,就是我國705研究所對氫化鎂進行一次爆炸試驗,發表一篇論文,目的就是純學術研究。
結果港媒看到之后,可能是出于搞一個“爆款新聞”的考慮,反正這篇報道的作者,真的是腦洞大開。
“捏造”了一個“非核氫彈”的名詞,隨后一篇震驚全球的報道就出爐了。
結果在我國網絡上大肆傳播和轉載,受到的關注極高。
對此,估計連美國都被騙了。
否則特朗普政府也不會改變對華態度,雖然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美國自身扛不住了,主動選擇妥協,但是與港媒的這篇文章似乎也有一定的關系。
可是在君明看來,這就是一場別有用心的烏龍事件。
始作俑者,自然是港媒。
也可以說這篇報道的作者對理工專業“并不熟悉”,或者可以說“壓根就不懂”。
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家港媒雖然是中文報紙,但是并非主要面向中國人,而是面向西方國家。
根據了解,1903年,英國人克寧漢在香港創辦了這家媒體。
主要是面向西方世界的讀者介紹中國以及遠東的新聞和風土人情。
這家港媒如今已經成立百年,是香港地區影響力比較大的報紙。
目前只有英文版,沒有中文版。
【這家港媒,報紙主要以英文為主】
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不屬于中文報紙。
也就是說,這家港媒主要面向西方之后,本身就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很多報道會以西方讀者為主要客戶進行分發。
在立場上,自然不會太過偏向于中國。
更不要指望它可以如實報道中國。
即便這家港媒多次表示,自己站在中立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事實上,這家媒體早已屬于西方報紙,就算報道中國相關事件,也是以西方人的價值觀先入為主。
比如說,關于其他國家對我國領土侵占,這家港媒認為屬于“領土爭端”。
這有毛的“領土爭端”。
難不成這家港媒的地盤被別人占領了,不能視為侵占,而是“領土爭端”?
再比如說報道臺灣問題時,用詞也是“入侵臺灣。
甚至在地圖上也把臺灣省和大陸標注為兩種顏色。
對于如此立場鮮明的一家媒體,當主動報道中國科技,尤其是中國軍事科技的時候,所謂夸獎并不能視為真心實意的夸獎。
而是可以視為別有用心。
這不是君明胡說八道,此前這家港媒在報道我國軍事類新聞的時候,經常腦補出“大事件”。
比如我國關于探測戰機發動機排起羽流的溫度的論文。
在這家港媒的口中就變為“中國可以在2000公里外發現F-35”。
比如說中國隨便發表一篇關于雷達的論文,這家港媒就會聲稱“中國能把F-22的雷達信號提高6萬倍”。
甚至還聲稱:“我國成功研發出金絲罩誘餌技術,可以讓導彈在飛行時,在雷達上變成一架民航客機”。
因此,這家港媒此次報道關于“非核氫彈”一事,不過是常規的故意夸張的手法罷了。
雖然我國近年來的軍事技術突飛猛進,不僅研發出六代機和兩棲攻擊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但是自豪并不代表咱們可以“無腦吹”。
任何脫離事實的報道,都是對我們的捧殺。
對,就是捧殺。
比如說“中美南海電子戰,美國完敗,菲律賓斷網”“美國核潛艇被困渤海灣,咱們一起去撈大黑魚”“解放軍一個小時殲滅緬北三個營”之類的謠言,就是這么來的。
為此,我國此前也封禁了一批造謠的賬號。
再加上AI工具的成熟,很多時候會利用AI編造謠言。
不僅說得有鼻子有眼,還有理有據。
這種謠言讓人心疼。
西方媒體依靠造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是受害的卻是那些沒有分辨能力的普通人。
影響的是中國國內的投資環境。
惡化的是中國的國際形象。
公眾愛國熱情高漲并不是一件壞事,也很寶貴。
正是基于這一點,他們才不應該被流量所裹挾,被虛假消息所嫁接。
對此,我要為此前的那篇關于“非核氫彈”的內容道歉。
謠言是壞的,無論它是否披著愛國的外衣,都是壞的。
這個世界上,壓根不存在“善意的愛國謊言和正能量謊言”。
謊言就是謊言。
中國超越也好,復興也罷。
都是通過中國人腳踏實地一步步打出來的,不是被盲目樂觀的謠言給吹捧起來的。
因此,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理智、客觀永遠是一個國家輿論的準則。
也是我們這些信奉科學,堅信唯物主義的中國人。
和西方國家最大的不同。
如果我們罔顧事實,經常認為自己“贏了,又贏了”。
此舉和特朗普手下那群“MAGA”有什么區別?
到頭來不還是得面對現實。
所以,咱們一定要仔細甄別真假消息,不要被別有用心所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