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近年來火爆出圈,更是登上央視春晚,走進千家萬戶。由廣州歌舞劇院排演的民族舞劇《英歌》,4月26日將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次亮相,連演兩場。
劇照
劇照
舞劇講述了當代青年陳心遠的一場奇幻之旅。
父親陳文耀遠赴南洋、音信中斷,妻子林巧兒把兒子陳心遠撫養(yǎng)成人。兒子無意中被父親留下的英歌槌牽引,進入奇幻世界,在漫天硝煙中目睹已故父親的抗敵經歷和家國大義,達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和解。
中華戰(zhàn)舞——英歌貫穿始終。“舞劇用英歌舞塑造了一個英雄的世界,他們穿著鎧甲、戴著翎子、帶著靠旗,在家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當他們褪去臉譜、鎧甲后,都是一個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凡人。”總編導錢鑫說。
舞劇沒有走常規(guī)的線性敘事結構,而是由多維度的空間敘事構成,“對觀眾來說,這就像一場解謎游戲。”總編導王思思希望,觀眾能將這些記憶碎片、情感碎片、敘事碎片,一片一片地拼成自己理解的樣子。
劇照
劇照
主創(chuàng)團隊多次前往潮汕地區(qū)采風,依舊覺得“沒看夠”。除了走訪鄉(xiāng)鎮(zhèn)村落,主創(chuàng)團隊還邀請了普寧英歌、甲子英歌、潮陽鳳崗英歌隊等各流派傳承人,對演員們進行技術實訓。
演員們在排練過程中飛速成長。“年輕人可能不會用語言總結,但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藏在了身體里,藏在了表演時的舉手投足間。”錢鑫說。
豐富多姿的嶺南文化,在劇中大放異彩。如何將這些多元的民間藝術形式融入劇本、舞蹈和舞臺設計中,是一大挑戰(zhàn)。
劇中服飾大量采用嵌瓷、剪紙、潮繡等元素,通過藝術化再造,呈現在舞臺上。此外,中國傳統建筑元素藻井,鐵枝木偶、出花園、潮劇、木雕等民俗文化元素,紛紛與現代舞臺融合創(chuàng)新。舞劇還首次嘗試將潮語rap與英歌舞相融合,場面震撼,觀眾直呼“上頭”。
“我們將嵌瓷元素運用到英歌服飾中,二者碰撞后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服裝設計陽東霖強調,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這是當下年輕觀眾熱愛的一種文創(chuàng)創(chuàng)新。
劇照
劇照
英歌槌響,即是吾鄉(xiāng)。藝術總監(jiān)史前進認為,無論年輕人還是年長者,都能在劇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年輕人能感受到傳統文化通過現代舞臺帶來的新鮮感,年長者則能找到他們的鄉(xiāng)愁和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
近年來,廣州歌舞劇院深入挖掘嶺南文化,把嶺南地區(qū)三大非遺IP——醒獅、龍舟、英歌牢牢抓住,于2018年推出舞劇《醒·獅》、2021年推出舞劇《龍·舟》、2024年推出舞劇《英歌》。
《醒·獅》不僅將荷花獎收入囊下,還圈粉無數。如今,《英歌》也入選了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終評,目前已在全國巡演20余場,之后還將陸續(xù)巡演30余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