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細雨初霽,嘉陵江畔的市城區在晨曦中蘇醒:透水步道上,晨練的市民步履輕盈;澳援大橋的霓虹,倒映在如鏡的江面;改造后的小區里,孩童嬉戲聲陣陣……
作為典型的山地河谷型城市,廣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良好的生態本底。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山城水統籌治理、人城水相融共生”理念,以“海綿化”為筆,聚力打造山地河谷型海綿示范城市,城市安全韌性顯著增強、城市環境更加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山水為脈 織就韌性城市網
廣元坐擁嘉陵江、南河蜿蜒而過,卻也曾飽受內澇、山洪、水土流失困擾。近年來,我市錨定“山城水統籌治理”理念,將“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城市筋骨。
“改造后的廣場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每天傍晚我們一家都會來廣場轉轉。”家住利州廣場附近的市民李小玉說。
作為“1561”海綿城市建設思路的核心節點,利州廣場通過透水鋪裝和雨水花園取代了硬質地面,93.4%的年徑流控制率讓“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成為現實;沿江6.2公里的“兩江四岸”改造中,12處生態排口如“城市毛孔”吞吐雨洪,5400平方米雨水花園與50立方米凈化設施讓雨水變廢為寶;南河國家濕地公園則通過生態修復,馴服山洪、重建濕地,吸引20余種鳥類重返棲息,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綠肺”。
“以前暴雨天得用沙袋堵門,現在江水再漲也不怕了!”江畔茶館老板的笑臉,印證著海綿工程帶來的安全感。
小區“逆生” 洼地變身幸福里
“監測區域實時流量,形成‘降雨量—消納量’的參考值,為后續小區改造方案優化提供數據底座。”走進世紀景苑小區,雨水花園與下沉式綠地取代了積水坑洼,智能流量監測站實時調控雨洪。這個有著近20年歷史的老舊小區,如今停車位規整、綠意盎然,居民感嘆“住出了新小區的質感”。
曾經,市城區老舊小區普遍存在排水管網破損、雨污合流、綠化缺失等問題,功能布局混亂,停車難、環境差等問題突出。聚焦老舊小區改造,我市選取89個小區作為示范點,破解管網老化、雨污混流、綠化缺失等頑疾。通過“海綿+”改造,新增生態設施5.6萬平方米,釋放停車位千余個,1.06萬戶居民告別“逢雨必澇”。
曾經的“城市洼地”蛻變為“品質社區”,折射出海綿城市建設的人文溫度。
系統推進 打造海綿城市“廣元范”
從廣場到街區,從濱江帶至小區……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廣元路徑”,創新統籌推進中心城區“六大工程”:排水防澇工程筑牢安全底線,雨污分流管網凈化“城市血脈”,海綿化小區與街區重塑微循環,2.6萬米生態岸線勾勒親水景觀,30平方公里海綿達標區構建起“會呼吸”的城市肌理……
數據顯示,我市海綿化率已達41%,2025年將突破50%,187個示范項目輻射全域。這份成績單不僅讓廣元躋身“中國海綿城市十年典范”,更入選聯合國“創建韌性城市2030”首批試點,為全球山地城市提供生態治理樣本。
從治水到營城,從韌性到宜居,廣元以海綿化建設激活城市生命力。正如市民李小玉在利州廣場漫步所感:“每一步都能觸摸到自然與城市的共生之美。”
廣元,這座山水之城,正以綠色為底,描繪著人、城、水和諧共融的未來圖景。
來源:廣元環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