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聞,真不適合牛馬觀看。隨手劃拉了一下熱搜榜,猿輔導的員工猝死在公司、35歲腦干出血的程序員談現狀……老板領導們對此視若無睹,唯牛馬深感牛馬之艱辛。因此,看不下去,一言難盡。
諷刺的是和這些同時登上熱搜的,還有一條內容:猿輔導招牌信息稱“不加班”。
你們是想說“猝死系個人身體原因”嗎?
不得不譏諷幾句,畢竟前一條猝死在公司的報道里,剛提到了員工爆料,單日加班超6個小時,上廁所要報備。勞動法?勞動法似乎不是很想理會這些事。
單日加班超6個小時,按照單日標準工作時間8個小時算,一天至少干14個小時。意味著,如果一個人能活到80歲,你必須把超過40年的生命奉獻給公司。
離譜到這種程度了,還見不到《勞動法》發光發熱,我簡直要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
顯而易見,常年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下堅持,無異于刀口舔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么。人們必須“走鋼絲”,那么猝死,說句難聽點的話,已經沒法讓更多的看客有太多意外的情緒。
另外,我以為這類現象,媒體也有很大責任。兩三天前的一篇稿子里吐槽過他們宣傳“90后男子搬磚9年攢下200萬”的事情。本就是超負荷的工作,以身體的疲勞和損害來換取金錢,他們卻還要沖著“別人一天扛1000塊磚,自己就扛2000塊”、“只要努力干,一天掙1000塊”這樣拼命工作的極端行為去宣傳。
媒體想表達的,無非是“別整天說錢越來越不好賺啦,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啦。錢還是有的賺,且很好賺的。你之所賺不到,多半是你不努力。”
可代價呢,他們卻沒說。他們也絕對不去說。“竭力負薪,火未及炊,而身已焦”,他們漏掉了最關鍵和人性的部分。
不過人總會因為看到點什么,而后嘆息、警惕,于是逃離。
員工猝死在公司的新聞報道后面,記者采訪了一名該公司的員工,員工稱自己聽說“猝死事件”后馬上提離職,工作兩天的確感覺很累,有一起培訓的人第一天就走了。
這是個聰明人,與其等ICU拉響警報,不如在加班群里先退群。
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逐漸在自然法則和自然規律的警告下、在看到更多的悲劇之后,作出正確的選擇,哪怕那種選擇可能讓生活的拮據雪上加霜。因為再如何勵志的宣傳,在慘不忍睹的現實面前,都一文不值。
這也是開頭所提到的另一條熱搜的內容“35歲腦干出血的程序員談現狀”,他談什么現狀?早知今日,當初打死也不那么卷。
不知道是否算作巧合,這樣兩條“因果纏繞”的報道,竟在同一天上了熱搜。或許,也是冥冥中的一點警示。
這位長期熬夜的程序員說了很多,當初面臨裁員,精神壓力巨大,熬夜加班干活,能多賺一點是一點,出現手麻腳麻這樣的現象,根本不去在意。然后那一天到來,突然的嘔吐,趴著動也動不了,送到ICU住了28天,又去康復醫院待了70多天,40多萬花掉了,家里開始負債。
直到今天,肌肉還萎縮著,舌頭歪了,手拿不住東西,他悲觀的說:這輩子得一直做康復,可能也沒有辦法完全康復了……自己是個前車之鑒,大家如果覺得累了,就歇一歇。
他說得對,這是一個警示,他是一個前車之鑒,因為這不是一個“懂不懂”的問題,而在于“如何抉擇”。
道理,大部份人其實都很清楚,超負荷的工作,是以生命和健康作為代價。可問題在于,拒絕加班,你就找不到工作;不燃盡自己為公司發光發熱,領導就強行逼迫你辭職。是的,他們連裁員的代價都不必支付,他們有一千種辦法讓你自己滾蛋。
人們,都知道這樣預支身體,不好。可人們也必須弄到一點錢來維持生存。在悲劇和前車之鑒的事例頻頻出現之后,一些人會開始作出選擇,“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這是莊子的原話,在有得選的時候,請選活著。
當然,如果“勞動法”沒有隱身,那么情況將有極大的不同。另一點是,經濟。公司不景氣的時候,他們一定會選擇靠節省用人成本的方式,盡可能的保住自己和公司的利益。為什么?因為勞動法喜歡隱身啊,他們是前因、后果的關系。
我們該明白,生命不是KPI,身體不是燃料。真正需要康復的,不只是那位程序員的身體,還有這個系統的神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