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沒有時間陪你鬧了”,這是中國最想對特朗普說的話。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揮向全球時在中國面前突然軟了膝蓋——短短13天后,這位交易大師改口稱要“大幅降低中國關稅”,甚至暗示要是中國稍稍示好,去華盛頓洽談一番,他們可降近100%。
那么,這場政策變臉秀究竟是特朗普的認慫,還是他下一場表演的開端?
一、特朗普的“關稅魔術”
白宮先升后降的關稅數字看得全球觀眾是目瞪口呆。
4月9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了一項“天才計劃”:對75個國家暫停加征新關稅90天,稅率降至10%,唯獨中國被排除在外,輸美商品關稅從104%飆升至125%(后修正為145%)。
他宣稱這是“分化陣營、孤立中國”的絕招,但市場反應卻讓他尷尬——美股暴跌、國債收益率飆升。
不到兩周,這位“關稅狂人”被瘋狂打臉,于是突然改口稱145%的稅率“太高”,暗示談判后可能“降到接近零”。 據中新網4月23日電 綜合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22日表示,將“大幅降低”對中國的高額關稅。
網友評論:如果不是突發惡疾,特朗普這種“先抬價再打折”的套路就是街邊小市場促銷的“全場清倉”。但是,特朗普的幕僚們卻辯稱這是靈活策略——一計不成我又生一計,撞墻不行我就繞著走。
對此,中國網友戲謔:我們真沒時間陪他們鬧了,哪怕特朗普的要求是“你來華盛頓哄哄我就好”。畢竟,特朗普還表示:“我們會表現得很友好。他們(中國)會很友好,我們看看會發生什么。”
華爾街對此嗤之以鼻:納指在關稅暫停后暴漲12%,但90天后關稅可能卷土重來。
這場“魔術秀”的本質,不過是特朗普用短期政策波動,掩蓋美國供應鏈短缺和制造業空心化的長期困境。
二、“中國特惠”背后的算盤
一個商人給“中國特惠”,難道是突發善心?這絕不可能。
4月22日,特朗普罕見承認“145%太高”時,美國財長貝森特同步話語:“貿易戰不可持續”。
其實,這一轉變是因為背后的數據觸目驚心:美國國債需求暴跌,30年期收益率一度突破5%,市場恐慌情緒蔓延。若中國繼續拋售美債,美國財政體系可能崩盤——這比關稅戰更讓特朗普膽寒。
可見,此處的“最惠國待遇”只是騙人的把戲。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保建云表示“這可能只是美方在貿易和金融市場新形勢下的技術性調整,美國遏制中國的目標不會改變”。
而且他一針見血:如果美方希望通過對話解決貿易問題,就應該首先拿出誠意,比如取消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的高額關稅。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早就對此冷眼旁觀:“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何況特朗普的“特惠”不過是承認了一個事實:美國離不開中國供應鏈,特朗普折騰來折騰去,遭罪的是美國人民。
英國《金融時報》23日稱,美中之間并沒有進行外交談判來結束關稅戰,也沒有跡象表明兩國即將找到解決方案。
“這些都是(美國政府)企圖維持市場穩定的信息”,美國經濟學家布利茨表示,“看起來美國先退縮了”。果真在4月24日,特朗普對記者釋放了信號:希望中方訪問華盛頓開展與美國的談判。
三、特朗普越折騰中國越強
可惜的是,一切矛盾的答案不在于中國,而在于特朗普本身。如果他們有誠意,中國相關人員也用不著去華盛頓洽談,如果他們沒有,我方把美國各大城市游覽一遍也沒有用。
特朗普的關稅游戲最終暴露了美國的戰略矛盾:他試圖用高關稅逼產業鏈撤離中國,但90天的“暫停期”根本不足以重建美國內部的供應鏈。更諷刺的是,中國制造業升級速度遠超預期,而越南、印度等替代國連基礎配件都依賴中國進口。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即便關稅高達145%,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僅下降8%,而經第三國轉口的“曲線貿易”激增23%。
實際上,這場博弈的終局早已注定。IMF在4月23日下調全球增長預期時,唯獨上調了中國經濟預測。
“關稅毀滅了小企業,卻讓中國更強大”,這是美國商會的預測。特朗普的“降稅狂歡”不過是給全球上了一課:單邊主義敲詐不了中國,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進程。南非《商業新聞》的論斷更加精辟:美國政府把關稅視為談判工具,不如說是敲詐勒索的工具。
參考資料:
外媒:特朗普稱或將“大幅降低”對中國的關稅_澎湃財訊_澎湃新聞-The Pap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