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棵楊樹還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讓樹枝隨風起舞,大有波瀾不驚的高傲。只有經歷了無數遍風的肆虐才能鍛煉出楊樹這樣的氣節……”4月23日,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鄉村閱讀故事會在太原舉行,農民作家馬慧娟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并講述了自己的閱讀故事。
△農民作家馬慧娟在現場念起《在春天》的詩,這是她自己創作的詩歌。
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馬慧娟是一位農民作家,忙時種地務農,閑時讀書寫作。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她牽頭成立讀書社,帶動和鼓勵農村婦女識字讀書,在外界看來,她用智慧和樂觀的文字,讓文化清風吹拂鄉村沃野。
馬慧娟從小就喜歡讀書,更渴望有一天能去看看書里描寫的外面世界。但僅僅因為一場莊稼的歉收,她16歲就輟學了。從此,學校里少了一個讀書的女孩,麥田里多了一個種地的村婦,那時的馬慧娟以為,自己讀書和遠方的夢想,已經化為麥田里的一聲嘆息飄散。
然而,當時代的春風吹來,夢想終會萌發出新的芽苗。當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馬慧娟想讀書的念頭就像春風萌出的野草在心里蔓延。大風刮來的半片報紙,路邊有人發放宣傳小冊子,街角的廣告標語與報刊亭……點滴印象讓書與遠方的記憶撲面來,讓馬慧娟一下子淚流滿面,鄉村和農民的故事誰來記住,誰來講述?
想到這,馬慧娟重新開始讀書了,她還想寫農民自己的故事。馬慧娟知道,三十歲的農村婦女要讀書寫作,身邊的人都會覺得“你想啥呢,農民的日子,種好地,喂好牛就行了,讀書是讀書人的事情,跟我們有啥關系?”
馬慧娟反駁不了大家的觀點,但她還是覺得,人生不僅僅是眼前的吃飽穿暖,還得有書和故事。她用打工攢了很久的錢買了一部手機,開始在手機上看書,在QQ空間寫短文,在無數個日日夜夜,在田間地頭,在細碎的光陰里去閱讀寫作。2014年,結婚不久的馬慧娟隨丈夫搬遷到紅寺堡鎮,依靠雙手勤勞致富。她用手機當筆,一個字一個字記錄村民易地扶貧搬遷歷程中的感人故事,寫出《走出黑眼灣》一書。這本書正式出版后,被新華社拍攝成同名紀錄片。十余年來,她堅持用手機“拇指寫作”,按壞了13部手機,按出了300萬字,出版了八本書,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婦聯代表。
日復一日耕種土地也播種文學,馬慧娟用寫作改變的不只是自己的命運,在泥土里孕育的書香也影響和改變了更多人。2018年,馬慧娟利用村里的農家書屋創辦了“泥土書香讀書社”,帶領農村婦女識字讀書。
馬慧娟還開通了自己的文學公眾號“馬慧娟的農閑筆記”,并發起了夢想征稿,向全國網友征集自己曾經失落的夢想。一時間,網友紛紛響應,稿件紛至沓來。許多塵封的夢想被講述出來,大家說,是馬慧娟的文字喚醒了許許多多農村被束縛的女性,使她們走出了村莊,展望村外的世界,并發出自己的聲音。
隨著全民閱讀,鄉村振興工作的持續開展,隨著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全覆蓋,農民讀書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故事了,越來越多的人拿起書本,讀遠方的故事,也寫自己的故事。馬慧娟說,“寫作讓我有沉甸甸的使命感,收獲的是滿滿的成就感。我的作品能給讀我文字的人帶去一點進步和改變,讓我覺得辛苦寫作是值得的,我樂在其中。”馬慧娟發自肺腑地說。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