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杭州、黃山兩地政府同意,《2025年度杭黃兩市合作事項清單》正式印發實施,兩地合作進一步走向深入。
這并非杭黃兩市首次合作。202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建設方案》),該方案以杭州、黃山兩市為核心,以流域生態共保為基礎,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協同發展新路徑。
2024年5月,杭黃兩市聯合印發了2024年度“20+3”項合作事項清單,包括20項市級層面合作事項和3項需共同提交省級層面支持事項。今年,雙方在延續原有12項合作事項的基礎上,新增18項合作內容,涉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產業園區、電商金融、人才科技、文化旅游、醫療教育等方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竇紅濤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此次杭黃兩市發布合作清單,是落實《建設方案》的具體舉措,體現了皖浙交界區域合作的持續深化。一方面,有助于拓展浙江的經濟腹地,為其向鄰省進一步發展打開通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安徽更好對接浙江優質資源,提升皖浙交界地區發展水平。
杭州與黃山在經濟體量、城市能級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此背景下,如何避免單一資源傾斜,實現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業內關注的問題之一。
典型的“強—弱組合型”合作
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玨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作為皖浙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杭黃合作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來,兩市在生態環境、產業創新、人才活力、開放通道等方面的合作給黃山帶來了顯著變化,政策效果好于預期。具體表現為,更多浙江資本開始流入黃山,形成產業帶動效應,以及跨區域人才流動格局加速構建。
自《建設方案》實施以來,杭黃兩市交流頻繁。
在生態保護領域,杭黃兩市共同舉辦新安江—千島湖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圖”暨杭黃上下游聯動處置應急實戰演練,簽訂10條縣級跨省(市)河流聯防聯控協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在農業領域,黃山組織優勢農產品品牌參與杭州土特產年貨節、長三角綠色優質農產品推廣周等跨區域展會平臺,推動30余款特色產品入駐杭州市上城區市民街鄉村振興幫扶館,構建起“黃山產品+杭州市場”的產銷對接通道。
黃山市歙縣航拍。圖/圖蟲創意
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據公開報道,2024年以來,黃山累計新簽浙江地區投資項目103個、協議投資額134億元,促成4個億元以上項目落地杭黃綠色產業園,協議總投資9.8億元。值得關注的是,總投資12.5億元的農夫山泉黃山生產基地已于2024年7月正式上線生產,帶動就業300余人,預計2025年產值達8億元。
近期發布的《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開稿)顯示,杭州涉及黃山的合作內容也主要聚焦生態共保、區域協同、文旅融合三大戰略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杭州與黃山在經濟體量、城市能級等方面客觀存在差異。數據顯示,2024年,杭州GDP為2.19萬億元,常住人口1262.4萬人;黃山GDP為1134.0億元,常住人口131.7萬人,杭州經濟規模約為黃山的19.3倍,人口約為黃山的9.6倍。
杭州城市風光。圖/圖蟲創意
從區域經濟格局看,杭州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2024年經濟體量接近安徽省全年GDP(5.06萬億元)的五分之二。
竇紅濤指出,杭黃合作屬于典型的“強—弱組合型”合作,兩者在城市能級上差異巨大,但也正因為存在能級差距,才有較大合作空間。
他分析稱,杭州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上具有優勢,但市域西南部的淳安縣、建德市一帶,由于距離杭州市區較遠,未能充分承接中心城市的資源輻射與經濟帶動,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緩慢;黃山擁有獨特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和農業特色產業,但受制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存在優質就業崗位不足、人才外流等問題。
竇紅濤認為,杭黃合作對杭州來說,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淳安、建德等西南部地區與黃山形成生態文旅產業聯動;另一方面,有利于杭州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統籌資源,拓寬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應用場景,延伸現代服務業產業鏈條。對黃山而言,通過承接杭州的科技、產業、人才、資本等高端要素,能為本地產業升級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新動能。
“杭黃兩市合作同時也是浙皖兩省的合作,在對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等方面,能夠形成合力。”竇紅濤說。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杭黃合作仍面臨結構性挑戰。王玨表示,一是合作領域相對單一,現階段主要集中于生態、文化、旅游等共同優勢資源,但在數字經濟、對外開放等互補性強的領域尚未充分釋放比較優勢,例如黃山在借力杭州數字經濟發展經驗方面仍有較大探索空間。二是合作機制也比較單一,目前兩市合作機制偏政府主導,市場化協同不足,黃山在承接杭州產業轉移、融入區域產業生態等方面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
對于進一步深化合作,王玨建議,首先,兩市應拓展合作領域,探索在數字經濟、文化創意、低空經濟、康養等領域建立跨區域產業協作體系。其次,加強規劃協同,加強兩市在“十五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及相關專項規劃編制銜接,探索在重點合作區域共同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同時,創新合作機制,建立市場化合作的共同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探索財稅分成、統計指標分成等機制,研究共同設立產業合作基金等事宜。
打造杭黃世界級廊道
《2025年度杭黃兩市合作事項清單》顯示,文旅領域仍是杭州與黃山跨區域合作的核心內容之一。
該清單中提出,高水平打造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聯合舉辦第二屆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交流活動,共同發布杭黃廊道沿線精品旅游路線及文旅、康養互惠政策等。
關于共建世界級廊道的規劃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文化旅游部聯合印發的《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設方案》便明確,到2025年,杭黃廊道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文化旅游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成為世界聞名的東方度假勝地。到2035年,杭黃廊道建設惠及沿線人民,發展成果普惠共享,杭黃廊道成為跨區域聯動綠色發展的成功典范,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發揮帶動作用并提供強大支撐。
2024年5月22日,杭州市臨安區召開“杭黃對話·首站臨安”——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進會,發布了杭黃世界級廊道共商共建共享《臨安宣言》。大會還推介了杭黃世界級廊道黃金游線,依次發布《杭黃文旅互惠政策》《杭黃世界級廊道沿線重要成果》《杭黃世界級廊道沿線重大產業項目》等。
杭黃廊道的價值源于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在這條連接名城名山的世界級廊道上,分布著6個5A級景區、50多個4A級景區,包括西湖、西溪濕地、千島湖、古徽州文化旅游區、黃山、西遞、宏村等知名景點。
黃山市宏村風光。圖/圖蟲創意
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孫小榮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盡管杭州與黃山存在經濟能級差異,但同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游城市,旅游資源稟賦優越,具備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集群的先天條件。
近兩年,杭黃兩地也在探索推進文旅互惠活動。例如,2024 年部分時段,兩地部分景區景點推出了一系列惠及雙方游客的門票免費或優惠政策。2025年合作清單也提出,鼓勵杭州市民來黃山全域范圍內休閑度假康養。適時推出黃山市內4A級以上國有公司經營的旅游景區對杭州市民門票優免政策。
然而,跨省區域合作并非易事,政策協調、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平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問題,都是擺在兩地面前的現實挑戰。
孫小榮指出,杭州與黃山雖在生態合作方面已見成效,但在文旅深度融合領域仍存在短板。當前合作尚未形成具有國際辨識度的區域文旅品牌,導致資源協同效應未能有效釋放。兩地文旅資源仍以 “西湖”“五岳歸來不看山” 等獨立 IP 為主,缺乏統一的品牌名稱與價值內核,“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名村”的資源組合尚未整合為具象化品牌,難以產生“1+1>2”的市場感召力。同時,常態化聯席會議或跨區域合作專班的缺失,使得重大項目推進依賴行政協調,市場化運作效率較低;文旅服務標準,如交通接駁、景區聯動、住宿體驗等尚未進行有效聯動,影響了游客體驗的連貫性。
孫小榮認為,深化合作要向標準化建設與產品創新維度延伸。在文旅產品開發上,可借鑒文旅專列模式,打造跨區域移動旅游產品;依托新安江—富春江自然廊道與G56杭瑞高速、皖浙1號旅游公路等線性空間,串聯沿線古村落、生態節點與旅游度假區,形成世界級自駕與騎行旅游廊道。
竇紅濤也提到,機制建設是區域之間、城市之間開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推進合作發展過程中,兩市要注重機制建設,特別是完善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以互利共贏確保合作順利進行。同時,要統籌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高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推進相關合作項目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陳淑蓮(149793680@qq.com)
編輯:孫曉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