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飲食的追求,黃鱔作為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有數據統計,目前黃鱔在國內市場的年需求量高達300萬噸。
為了推動黃鱔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黃鱔綠色安全養殖模式典型案例,為這一蓬勃產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科技加持讓傳統黃鱔養殖提檔升級
位于湖北省公安縣法華寺村的大堯水產養殖公司是池塘網箱生態養殖模式典型企業,其黃鱔養殖池塘面積約650畝,黃鱔苗種繁殖面積150畝,年產黃鱔約180萬斤,年銷售收入約6000萬元,為當地60多名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池塘網箱生態養殖模式是在池塘中架設網箱進行黃鱔養殖。養殖池為常規淡水魚養殖池塘,池埂堅實不漏水,具有獨立進排水系統,配備增氧和水質監測設備。養殖池面積一般為5~20畝,水深1.5~2米,池底平坦,底泥厚度15厘米左右。網箱面積2~4平方米,高1米左右,入水深度0.5米為宜。
仙桃市弘玖水產公司采用了浮床生態養殖模式。該模式網箱框架底部安裝浮桶,網箱漂浮于水面,可防淹防逃,方便清理底層殘餌;網箱中設有進水管,可定期向網箱中加水,提高網箱中水體交換量,改善水質;框架結構上可安裝遮陽網,為黃鱔提供更優生長環境。
黃鱔飼料主要由水蚯蚓等動物性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組成。鱔苗下箱一周內投喂動物性餌料,后馴飼人工配合飼料。動物性餌料的日投飼量為黃鱔體重的3%~8%,人工配合飼料的日投飼量為黃鱔體重的1%~3%,要根據天氣、水溫、生長階段、攝食強度等情況酌情調整投飼量,以0.5小時內吃完為宜。
溫室大棚微流水養殖打破季節限制
江蘇省高郵市揚州田源水產生態養殖公司采用了溫室大棚微流水養殖模式,養殖用水凈化池塘面積約60畝,黃鱔苗種繁殖面積50畝,水蚯蚓養殖面積30畝,大棚溫室23棟,年生產安全優質黃鱔約100萬斤。
該模式可延長養殖時間,避免黃鱔因溫差大而應激發病。其養殖大棚一般寬8米、長40米,棚頂高4米,棚頂采用圓弧形鋼架結構,棚頂及四周用加厚白色無滴塑料薄膜覆蓋。大棚配有遮陽網、排風扇、降溫水簾、環流風機等控溫設備。
該種模式的投苗、投飼等養殖管理與池塘網箱生態養殖模式相似,但要注意在日常管理中,每天早中晚檢查養殖情況,投食2小時后及時撈出殘食,每隔10天排污一次。養殖水體保持循環狀態,通過調節水流保持養殖池水每12小時可完全循環一次。
稻蝦鱔綜合養殖實現“一水多收”
湖北省仙桃市剅祥宇種養專業合作社采用了稻蝦鱔綜合養殖模式,目前建成稻蝦鱔連作基地1.7萬余畝,年產值可達1億元,帶動周邊農戶年平均增收1萬元以上。
稻蝦鱔綜合養殖模式是傳統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的改進型。該模式需稻田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還要保證田埂牢固,高出稻田0.4~0.5米,頂寬不小于0.5米。田塊四周開挖環溝,溝寬3~4米、深1.2~1.5米、坡比1∶1.2,環溝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環溝四周埋設聚乙烯網布,防止小龍蝦逃逸。稻田對角設置PVC進排水管,進水管道高于排水管道,管口安裝60目篩網,防止小龍蝦逃逸及敵害生物進入。
種養時,稻田水位控制在20~40厘米,水稻插秧前施用基肥,后期不施肥。11月份至次年3月份種植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水草,田面水草簇間距4米左右,環溝內水草種植面積占環溝面積的30%~40%。3~5月份投放蝦苗,規格5~10克/尾,每畝投放5000~8000尾;6~7月份選擇晴天上午投放黃鱔苗種,規格10~20克/尾,每畝投放約5公斤。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