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車展正在展出。全球汽車巨頭與中國本土車企同臺競技,外資車企紛紛與本土企業達成合作,引入中國技術。
日產最新車型N7由中日雙方企業共同開發,寶馬宣布新車型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大模型),就連超豪華品牌保時捷的高管都宣布要加強與中國本土企業、高校的合作,推動車內娛樂系統與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的開發。
汽車分析師凌然認為表示,上海車展展現了從“單向技術輸入”到“雙向技術合作”的變化,證明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甚至引領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
技術進階帶來合作新態勢
中國自主品牌們抓住電動化與智能化機遇,以純電動、混合動力為切入點,輔以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等核心優勢,開始反哺外資與合資品牌。
2025年上海車展現場,外資、合資品牌選擇擁抱中國本土供應鏈企業,一些品牌的產品的設計研發甚至由中方提供技術支持。
寶馬在車展現場發布了BMW新世代產品。其操作系統X是為中國市場高度定制的系統,70%源代碼在中國開發和優化。在車展現場,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宣布,今年內寶馬將為多款中國在售新車接入DeepSeek功能,通過深度思考能力賦能以BMW智能個人助理為中心的人機交互體驗。未來,DeepSeek功能將應用于國產BMW新世代車型。
本屆車展的寶馬展臺。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攝
奧迪則帶來了與上汽聯合開發的AUDIE5Sportback。該車基于全新智能數字平臺打造,整合了上汽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優勢。奧迪A5LSportback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華為乾昆智駕技術的燃油車。
奧迪大眾展臺。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攝
日系車也紛紛與中國車企、供應鏈企業展開合作。豐田在車展上推出的鉑智7搭載了華為鴻蒙OS系統及輔助駕駛功能。鴻蒙系統的應用使車輛的中控界面更簡潔直觀,操作流暢度大幅提升,實測中其輔助駕駛功能可在高速公路上實現跟車、變道。日產推出純電轎車N7,由中日雙方共同合作打造,配備中國企業Momenta開發的端到端大模型輔助駕駛系統,可實現高速及城市輔助駕駛。
參加此次車展的日產N7。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攝
本田在車展上宣布與多家中國本土企業展開合作。在智能化領域,本田將與Momenta共同研發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產輔助駕駛解決方案,計劃未來3年內將該技術應用于旗下50%以上的車型。與DeepSeek合作,為“燁”品牌相關車型接入AI大模型交互功能,用戶只需說出簡單指令,車輛就能快速理解并執行,如調整座椅、開啟按摩功能等。
技術創新實現產業領先
在智能化與電氣化的新時代,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實力強勁,動力電池、車規級芯片、智能輔助駕駛等領域均有領先企業。
銷量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86.6萬輛。研究機構EVTank的數據顯示,同期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823.6萬輛,這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銷量比重超70%。
產業鏈上,寧德時代的電池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30%,其研發的麒麟電池能量密度達到255瓦時/千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車規級芯片領域,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持續推出高性能芯片產品,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智能輔助駕駛領域,華為、百度等企業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多個城市進行商業化運營,也與多家外資合資企業達成深度合作。
外資品牌也在探尋與中國車企合作的新模式,零跑汽車向斯特蘭蒂斯集團提供智能電動平臺技術,助力其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小鵬接受大眾投資,為其提供整車平臺、電子電器架構等技術。
凌然表示,隨著中國技術在全球汽車產業鏈話語權的提升,產業競爭將轉向技術、品牌、生態的綜合較量。2025上海車展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從技術追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也意味著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將發生變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