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七
編輯/章魚
如今在互聯網搜索幼兒園,爆火的關聯詞已經不是開學,而是開工。
劈柴、生火、烙餅、種地、養鴨......成年人不會的,幼兒園都在教。也許是因為勞動課的類目實在太多,這種學校也被網友戲稱為:
「辛者庫幼兒園」。
熟悉宮斗劇的朋友,對辛者庫并不陌生。那是一個專門收容和訓練罪籍奴仆的地方,這里的打工人主做雜務、洗衣縫補、刷馬桶等臟活兒累活兒。初聽辛者庫和幼兒園的搭配,不免讓人心生疑惑:
這該不會又是什么“沒苦硬吃”的東亞教育吧?
但細看下來,我們驚訝地發現:
「辛者庫幼兒園」好評如潮,入學名額一票難求。
什么是“辛者庫幼兒園”?
在辛者庫幼兒園,人類幼崽最擅長的就是突破你的想象。
小孩哥和小孩姐的眼里,沒有欲望,全是干活兒。
在這里,幼兒園小朋友劈過的柴,比適婚男女露營生火時吹過的牛還多。
人類幼崽們生過的火,比算命先生口中爹媽的事業還旺。
這里的宗旨是從零開始,自給自足。
在辛者庫幼兒園,你甚至找不到一臺磨豆機。在這里,磨豆子必須要是純手動的。
預制菜,也走不進辛者庫幼兒園。
菜是人類幼崽現摘現洗的,蒜是他們現拍現切的,肉也是他們現剁現調的。
戴著廚師帽,站在灶臺前的人類幼崽,拿著碩大的鍋鏟鏟著大鍋飯。
坐在凳子上的小孩姐,帶著20年熟練工的老成神態,攤著一個又一個煎餅。除了農村現做的流水席,人們很難再看到如此原汁原味、分工明確的烹飪現場。
但這,只是辛者庫幼兒園勞動項目里,最不值一提的那個。
在辛者庫幼兒園,你可以看到小孩兒們拿著小臉盆和搓衣板,認真清洗自己的衣服,自行晾曬的畫面。
也可以看到獨自穿針引線,自己縫補衣裳的人類幼崽。
甚至能看到小孩子們松動土地、播種、澆水、施肥的耕種場景。
辛者庫幼兒園里幾乎看不到工業文明的產物,這里的一切都講究純手作。
除了干活,辛者庫幼兒園還鼓勵健身。
在這里,人人都是“特種兵”。
打工人腰酸背痛埋頭加班的時候,小孩們個個都是“野人三項”的冠軍:爬云梯、過障礙物、匍匐賽跑......樣樣精通。
上完辛者庫幼兒園,小孩哥小孩姐在《荒野求生》和《我是小小特種兵》中將再無敵手。
但事實上,辛者庫幼兒園的入園名額一票難求。
最先走紅的某所辛者庫幼兒園的入園隊伍已經排到了后年,甚至還有許多專程從東北、內蒙古趕來送孩子上學的家長。
無法入學的家長,在互聯網呼喚自己身邊的“辛者庫幼兒園”,這在某種程度上反向推動了幼兒園的「辛者庫化」。
前不久,“武漢一幼兒園70%的課程都在巡山”的詞條就曾赫然登上熱門。
幼兒園創始人稱,70%的幼兒園教學都在戶外完成,爬山是每日必修課,還有各種戶外活動。
辛者庫幼兒園里的孩子們開不開心沒人知道,但評論區的網友卻嗨了。
辛者庫幼兒園
是“吃苦”教育嗎?
辛者庫和幼兒園的搭配,充滿爭議。
很長一段時間里,小孩都被當作“溫室里的花朵”培養,尤其是一些條件好的家庭,恨不得從小讓孩子們學習鋼琴、舞蹈甚至馬術等典型的精英和貴族式的運動。
這樣的敘事里,人們難以想象中產們會讓小孩們摸爬滾打、過上跟塵土和油煙打交道的生活。
雖然辛者庫只是針對開放戶外課程和勞動課幼兒園的調侃,老師們一般在旁邊重點進行的是安全檢查和防護工作,重在引導團隊協作,但還是難免會有人質疑:
讓孩子干活太過勞累辛苦,耽誤學習,是在鼓吹吃苦教育。
選擇辛者庫幼兒園的家長們,比起吃苦更相信的是另一套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彼特格雷認為,學習新事物的好奇心是兒童的本能。
如果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他們其實并不會像周末的打工人一樣整天癱著,而是會在生活環境中探索新的事物,比如:
好奇地拆家里的電器,到處念出生活中自己認識的漢字,或者是拼積木,搭樂高,玩過家家。
研究表明,兒童的學習不是靠大人教導出來的,而是在自由的游戲中摸索出來的。
如果孩子們每天有一些玩耍和自由選擇活動的時間,可能會提高其自發探索動力、學習的自主性和自我規劃的習慣,反而更容易促成學習進步。
這一套理念,早就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可和實踐。
在國內,貫徹這一套理念的幼兒園,多被稱為“蒙氏園”。
一般的蒙氏園,師生配比高,還有外教和雙語教學,日常中也常在玩樂、實踐動手和戶外活動引導學習。
不過,蒙氏園的價格也十分高昂:
動輒20萬一年,即便在二三線城市學費也要十幾萬一年。
相比之下,“辛者庫幼兒園”更像是蒙氏的平替。
開辦勞動課和戶外課的公立學校,一個學期的學費只要幾千。
核心教育理念貼近蒙氏,同時更具性價比,讓越來越多中產父母選擇把孩子送入辛者庫幼兒園。與此同時,另一個聲音也開始盤旋在中產家庭上空:
是否真的有必要,花大價錢送去高端幼兒園?
中產家庭,不想贏在起跑線了?
以上海為例,高端幼兒園,已經逐漸出現了兩種分野。
一類是蒙氏幼兒園,另一類就是我們熟悉的“卷王”類型。
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文理分班,入學需要面試。有理科幼兒班甚至開設了AMC(美國數學競賽)課程,授課內容原本是面向初一到高三學生開辦的數學競賽。
在上海家長圈,能有AMC8成績(初一的數學測試),可以在進入上海三所知名初中“小升初”的競爭中,獲得優勢。
〓盡管在新聞曝光后,該幼兒園的招生咨詢人員進行了緊急辟謠,但所謂的“AMC理科班”,確實是在幫助孩子為AMC競賽做準備。
簡單來說,卷王的極致就是把中學難度的競賽,提前到幼兒園作為啟蒙。
類似的幼兒園并不少見,吸引中產家長的是:全天的英美外教,大班就能達到小學2年級的知識水平。
日常開設音樂課、藝術課、體育課......多項可豐富履歷的項目。
一切都以考學、“卡位”上名校小學、名校中學到大學為目的,主打一個贏在起跑線。
要進入這種幼兒園,除了孩子自身素質需要有基礎,報名前還需要提交孩子的學業報告和語言水平的證明。
甚至就連家長都需要參加面試,既需要透露家庭背景,又要提供加蓋公章的工作證明,還要準備闡釋選擇該幼兒園的理由以及自身情況闡述。
這一整套操作下來,難度不亞于打工人給大廠投簡歷。
當然,學費也十分可觀。一年25萬是基本的收費標準,還不包括各類“自愿”及隱形支出。
就讀此類幼兒園的后續升學路徑,則是國際小學和國際中學,再以國外名校為目的,最好是“爬藤”(即入學常春藤聯盟高校)。
網傳想按照這個路徑畢業,后續的教學投入需要大幾百萬。
但光是花錢,還不能保證教育的順暢進行。中間還要避免因學區房突然改變,“牛小”變“菜小”的隱患;也要密切關注孩子心理狀態,防止青春期叛逆和厭學情緒;家長也必須抽時間完成家庭類目的作業并提供課外活動支持,付出的努力不比孩子少;也要謹防突然被裁員,生活無以為繼的困境出現.....
巨大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計算教育成本,并反思:傳統的高端幼兒園,是否是一種“教育焦慮稅”?
教育,開始被大規模地當成一個消費行為,而不是投資行為在互聯網探討。
越來越多中產開始放棄“賺錢-大價錢雞娃-娃找好工作賺大錢”這條鏈路,退出“卷王”求學。
轉向存錢買房,希望借此給孩子的未來一個托底的保障。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再次回歸健康成長和快樂童年。
書本和課桌,不再是家長心目中孩子最應該配套的設施了。
戶外、游戲、勞動,成為了另一種答案。
比起卷考學、卷名校,越來越多的中產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快樂、健康、積極的人。他們把孩子送進辛者庫幼兒園,并相信:
勞動比課本更懂生活,也比課本更懂創造。
而這些道理,早在二十幾年前主流媒體還是報紙電視的時代就開始呼吁了。我們每個人都看過減負教育的報道,聽過為孩子書包減重的宣傳。時至今日,這種轉變才終于在小范圍內顯著發生。值得慶幸的是:
變化雖然緩慢,卻從未停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