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走進山西靈丘縣云彩嶺腳下的原野種養公司養殖基地,只見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肉牛正悠然地吃著飼料,耳畔還伴隨著輕柔舒緩的音樂。記者看到,每頭牛的耳朵上都佩戴著黃色耳標,即它們的“智能身份證”。
走進山西靈丘縣云彩嶺腳下的原野種養公司養殖基地,只見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肉牛正悠然地吃著飼料。張宗昌攝
“這可不是普通的耳標,它防潮防水,能測溫、測心率,還能監測運動?!惫芾砣藛T介紹,通過牛舍屋頂安裝的微型基站,這些耳標能遠距離識別牛只身份,實時采集每頭牛的心率、體溫、步數等數據,并通過5G網絡傳輸到智能系統平臺,實現對每頭牛身體狀況的全方位監測。
擁有15年養牛經驗的原野種養公司廠長王秀林介紹,公司為每一頭牛都建立了電子信息檔案,涵蓋了基本信息、個體事件、運動數據、稱重數據、動態成本、疫苗接種記錄、病歷表,甚至未來產犢預測等全方位信息。這些數據既有助于科學養殖,也實現了牛肉全程溯源,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問題,確保牛肉品質和安全。
據了解,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讓牛群的健康水平和用料轉化率得到極大提升。結合大數據分析結果,工人們能夠根據肉牛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和日糧規定,對各種原料、微量元素、蛋白質、預混合料進行科學配比,實現精準喂料。同時,利用智能稱重系統結合溫度、步數、心率等數據,還能評估每頭牛的生長狀況,提前預警疾病風險。獸醫則以大數據為基礎,實地觀察牛的糞便、身體情況和精神狀態,為牛進行綜合診斷,及時醫治,有效降低養殖風險。
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讓牛群的健康水平和用料轉化率得到極大提升。張宗昌攝
在牛舍后面的牛群活動區,記者看到幾頭牛悠閑地臥在地上,旁邊安裝的智能牛體刷正自動轉動,為牛刷毛“撓癢癢”,顯得智慧又貼心。
在飼料廠區,整個車間只見一名工人在操作。王秀林介紹說,這是一條全自動化飼料生產線,工人只需在智能操作面板上設置好配料參數,機器就能自動下料、充分攪拌混合。生產好的飼料再通過傳輸管道送到拌料車間,與發酵好的黃貯充分攪拌后,裝上撒料車運到牛舍投喂。
值得一提的是,原野種養公司榮獲了“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的榮譽。據悉,該公司流轉了2000畝土地,專門種植玉米,搭建起一個集玉米種植加工、青貯、黃貯、肉牛養殖、糞污發酵成有機肥還田為一體的種養結合的閉合生態鏈。
依托AI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5G網絡技術,原野種養公司成功搭建了一套智慧養牛系統,實現了數據監測、智能畜牧、設備控制、統計分析等智能化養殖功能。目前,公司牛存欄量已達800頭,而養殖基地僅需四五人管理。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