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小興 詹詹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新商悟
(本文約為1400字)
2025年,原本是被車企寄予厚望的“智駕元年”,卻被意外事故推向“信任危機”與“監管重構”的轉折點——從資本市場到消費者認知,從技術路線到營銷策略,車企在智駕賽道上的競爭邏輯很可能就此被改寫。
以往,新勢力車企把智能駕駛當作最大的賣點之一,在發布會上大談技術的先進性。消費者們也在這些宣傳的影響下,對智能駕駛充滿期待。
4月16日,工信部等監管部門接連出臺規范文件,要求禁用“自動”“自主”“智駕”等詞匯,統一使用“組合輔助駕駛”,并要求車企“不得夸大和虛假宣傳”。
擁有超百款新車首發的上海車展前夕,大躍進式的智駕宣傳被踩下急剎車。“很多車企都接到通知,根據要求修改車展的宣傳文案和相關物料。”
有業內人士透露,接到通知后,車企們紛紛緊急行動,有的迅速撤離了有“自動駕駛”、“L3級智駕”、“全民智駕”、“一鍵召喚”等詞眼的海報;有的連夜修改了展臺物料,將“載客泊車”改為“下車泊入”,將“高階智駕”替換為“輔助駕駛”;有點甚至在發布會后還一再叮囑媒體,“用詞一定要寫為‘輔助駕駛功能’。”
一夜之間,車企爭奪市場的營銷“核武器”,成了“燙手山芋”。
安全牌:從技術炫技到場景化落地
在政策與輿情的雙重夾擊下,車企的宣傳焦點迅速轉向安全維度。在某車企活動中,底盤技術專家用20分鐘詳解智能底盤的主被動安全設計;就連以激進著稱的華為,也在乾崑智駕技術講解中增設“極端天氣障礙物識別”模塊。
展臺互動區的變化更具象:某品牌將智駕體驗設備從“全程零接管”調整為“緊急接管訓練”,要求觀眾在模擬場景中學習如何快速干預系統。
這種轉向并非完全被動。多位業內人士指出,2024年末至2025年初頻發的智駕事故已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某參展觀眾坦言:“以前車企宣傳的‘零接管’和實際體驗差距太大,現在強調安全邊界反而更讓人安心”。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智駕宣傳戰的本質,是技術路線、商業邏輯與用戶信任的三重博弈。當營銷敘事遭遇根本性質疑,在消費者逐漸“覺醒”的當下,車企接下來應該把重點放在兩件事上:一是如何保證技術足夠安全,尤其是應對極端場景的真實能力;二是如何讓消費者理性認知,對智駕既不盲目追捧,也不因噎廢食徹底否定。
行業重構:從營銷狂歡到理性競賽
這場宣傳戰的轉向,折射出中國汽車工業的深層變革。當“智駕平權”口號遭遇安全性質疑,車企不得不重新校準技術承諾與用戶體驗的平衡點。
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涉及智駕的消費者投訴中,67%與“功能預期不符”相關,這迫使行業從“蒙眼狂飆”轉入“健康冷靜”期。
但技術迭代的齒輪仍在轉動。一業內人士預言:“2026年將成為L3級智駕商業化落地元年”;某車企則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將激光雷達成本壓縮至行業均價的30%。
這些跡象表明,當前的“安全牌”博弈只是中場休息。正如某車企高管所言:“當行業找到合規宣傳與技術創新之間的平衡點,智駕之爭將比以往更激烈”。
總體而言,2025上海車展的展臺上,消失的不僅是“自動駕駛”的炫目標語,更是整個行業對技術神話的盲目崇拜。從“秀肌肉”到“打安全牌”,這場宣傳戰的轉向既是被動合規的選擇,也是主動回歸產品本質的必經之路。
當聚光燈從虛無的概念轉向可感知的安全價值,中國汽車產業或許正在完成從“營銷驅動”到“技術深耕”的關鍵轉身。【《新商悟》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新商悟,我們將對企業家言行、商業動向和產品能力進行持續關注
轉載新商悟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