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衛生影響研究表明,免疫規劃50年,疫苗至少挽救了全球1.54億人的生命。我國自1978年全面實施計劃免疫以來,預防了大量免疫規劃針對疾病感染、發病、重癥和死亡,產生了巨大的健康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疫苗免疫服務又有了新的時代使命,如何推動疫苗預防接種工作進步成為亟待探究的話題。在2025疫苗與健康大會上,來自疾控領域的權威專家圍繞大會主題建言獻策,提出了優化方案。
全球行動
擴大疫苗種類、覆蓋更多人群、提升接種率
疫苗對于人類,儼然已成為健康的強大防線。受益于疫苗防護數十載,各國都在對進一步優化免疫規劃工作積極探索。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馮子健介紹,當前全球免疫規劃工作的核心是:擴大疫苗種類、覆蓋更多人群、提升接種率,以消除免疫不平等。但要實現這些目標尚存在一些挑戰。一方面全球正面臨疫苗信任危機;另一方面各國亟待加速疫苗等防控產品的研發,建立快速響應的疫苗研發及公平分配體系,為未來大流行做好準備。
我國在多種有利條件的作用下,疫苗發展正處在最佳機遇期。馮子健介紹,政策方面,在“健康中國”戰略下,擴大免疫規劃成為公共衛生優先事項,可推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疫苗服務;產業方面,我國疫苗研發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財政支持增強,為擴容疫苗種類奠定了基礎;服務方面,基層預防團隊更加專業化,結合大數據與AI技術,已能實現精準化免疫管理。馮子健建議,抓住這一機遇,加速新型疫苗審批、建立分年齡強化接種機制、利用智能系統提升接種完成率,把握時機構建全生命周期免疫服務體系。
在這一過程中,疫苗猶豫是橫亙在其中的世界難題。優化免疫服務先要解決疫苗猶豫帶來的不利影響。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高級顧問Lance Rodewald建議,需構建透明溝通機制。公眾既需了解疫苗預防的核心疾病譜及其公共衛生價值,也應知曉疫苗從研發到接種的全流程安全監控體系。這要求建立多方對話平臺,用循證數據展示疫苗的風險效益評估過程,特別是針對新型疫苗,需及時公布真實世界保護效力數據。當公眾既能理解“為何接種”,又能確信“如何保障”時,方能有效化解顧慮,形成科學接種共識。
國家方案
免疫規劃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深化拓展
受益于國內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國免疫規劃服務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介紹,目前,我國免疫規劃正朝著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方向深化拓展。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全人群覆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對預防接種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國當前的免疫規劃,已突破傳統兒童群體框架,逐步納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群體,但實施成效還不夠顯著。未來,需在疫苗種類擴容的基礎上強化公平性保障機制。
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明確提到“逐步將安全、有效、財政可負擔的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還建立了國家免疫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論證和推動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擴容。王華慶介紹,疫苗能否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需基于三重維度的系統性評估:一是疾病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價值維度。需綜合考量疾病流行強度、人群易感性、健康危害程度及社會經濟負擔。二是疫苗技術特性與衛生經濟學維度。核心評估指標包括疫苗安全性、保護效力、劑型適配性以及成本效益比。當前部分非規劃類疫苗價格過高構成準入壁壘,但實踐表明地方性納入規劃可通過集中采購實現價格優化。三是接種實施可行性維度。我國新冠疫苗接種已證明基層接種體系具備大規模動員能力,但特殊疫苗需配套專業處置方案。
目前,我國免疫規劃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動態調整國家免疫規劃政策,有望優先推動疾病負擔重、成本效益高的疫苗納入規劃。
地方模式
優化管理、服務升級、精準覆蓋
基層免疫工作單位作為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環節,承擔著疾病預防控制的核心職能。為進一步優化疫苗接種服務,各地探索出了眾多極具智慧的服務模式。
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官旭華介紹,湖北省自2019年建成全國首批疫苗全程追溯系統后,持續升級免疫數字化建設。新冠疫情后,通過國家統籌建成省級監測預警平臺,實現疫苗接種與疾病監測數據互通。當前正推進大數據融合應用,計劃通過交叉分析接種覆蓋率、疫苗效力及疾病流行趨勢,構建動態評估模型,為精準調整免疫策略提供支撐。
為解決疫苗儲存安全隱患、操作流程失范等問題,2019年合肥市構建了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為核心的6S管理體系。合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丁曉芹介紹,在實施路徑上采取三大創新舉措:首先,建立一整套合肥市預防接種的標識系統,通過標識系統來規范物品管理、疫苗管理、環境管理。如對不同的疫苗采取不同的色卡標識及警示標識等。其次是制定嚴格的疫苗接種服務操作規程,完善每一個流程細節。第三,把技術服務、告知服務、安全管理進行一整套的規制,形成標準化服務模塊。通過階梯式落地策略,6S管理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為直面群眾健康需求的前沿陣地,基層預防接種單位既要應對疫苗迭代加速與接種率考核壓力,又需滿足群眾對服務質量提升的期待。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醫師唐振萍介紹了“管理優化+服務創新”的雙輪驅動模式。一是管理效能升級。實現門診標準化建設全覆蓋,依托APP構建數字化管理閉環,成人約苗系統實現精準預約分流,云監控平臺使疾控中心可實時督導接種全流程。同時創新建立“健康微網格”管理體系,將預防接種與家庭醫生等16支專業團隊融合,按社區網格實施包干責任制,每月開展查漏補種與健康宣教。二是服務場景創新。打造四大特色服務場景:“疫苗小姐姐”“全程陪護”“成長階梯”可視化教育、主題場景沉浸式接種環境、立體科普矩陣。三是服務網絡延伸,建立差異化服務通道。四是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普及疫苗接種知識。
免疫規劃既是科學命題,更是文明工程。當中國方案與全球治理形成共振時,我們迎來的不僅是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更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實踐。此刻的行動,將決定未來數代人生命質量的基線。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中華預防醫學會
記者 ||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