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訊(石向菲 記者吳瓊)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為增強公眾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傳播防災減災知識,4月19日,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招募青少年學員,赴密云野外地學研學路線開展科普活動。
北京是世界上地質災害較為發育的特大城市之一,為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2013年-2021年,由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實施建設了全國首個省域級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工程。在47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1889臺(套)專業監測設備,建設了4座地質災害監測站,開發了1個監測預警信息平臺。本次研學路線選取了其中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密云地災監測站和發育典型、專業監測設備種類多樣的團山子西溝作為研學點。
知識賦能:防災技能“零距離”
本次“實景探奧秘、科技助防災”研學中,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王瑞霞作為研學導師,根據受眾的年齡分布,采取了講述、設問、比喻解釋、互動提問等多種研學方式,將突發地質災害基本概念、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現狀和影響因素、專業防災技術工作概況、4類突發地質災害識災避險要點等理論知識,車載真實孔徑雷達、雨量計、泥石流泥水位計、次聲儀、視頻儀等專業監測設備,滑坡模擬裝置、泥石流模擬裝置的構成、技術原理及其在防災體系中的作用等專業技術進行了全面、條理性的講解。學員們專注聽講,認真思考,和研學導師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交流,在動手實踐環節,積極完成了多項研學任務,取得了良好的研學效果。
科技探秘:揭開監測設備的面紗
在團山子西溝研學過程中,研學導師結合現場實景,對先前的理論知識進行了回顧,引導學員們沉浸式理解,并按照認知規律,從位于溝道上游的雨量監測點出發,沿著泥石流流體運移的路徑,分別研學了泥水位監測儀、次聲監測儀、視頻監測儀的裝置構成、安裝要求、監測原理及各監測設備對泥石流預警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學員們勇于挑戰,克服了道路崎嶇不平、溝深坡陡等困難,專注觀察、積極思考、圍繞監測儀器踴躍提問交流,防災科技深入人心。
收獲與展望:筑起心中的“防災長城”
地災研學與科普作為地質災害預防的有效手段,是專業技術防災的必要補充,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受到普遍重視。
本次研學活動搭建起了公眾參與防災的橋梁,理論講解與野外實踐相結合,傳遞了防災知識和技能,從模擬實驗到實地監測設備,展示了北京地災防災科技和成果。家長表示本次親子共學模式增強了家庭應急避險能力,對青少年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培養更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活動現場。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供圖
圖為活動現場。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