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歐陽小紅
該如何定義全球市場這猝不及防的劇烈波動?
“特朗普坑了一整條華爾街!”華爾街的對沖基金經理調侃說;“黃金如何重新錨定這個世界?”研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人感嘆道。
當昔日“懂王”變“瘋王”,“美元破防、金牛發瘋”的戲碼正在熱演。盡管美國總統特朗普“習慣性改口”,但是市場還是“習慣性選擇相信”。
美國當地時間4月22日,特朗普再次“改口”,表示不會解雇鮑威爾(美聯儲主席),也可能與中國達成協議。市場聞言,風險偏好迅速抬升,美股反彈,黃金短線回落——只因市場太渴望“確定性”。
當天,美股三大指數均漲超2%,國際黃金現貨價格觸及3500美元/盎司高位后回落至3379美元/盎司;美元指數則自97.91反彈至98.92。次日,國際黃金現貨價格盤中一度下行至3259美元/盎司,截至發稿又反彈至3330美元/盎司附近。
如果你看到的是:美債拍賣屢屢遇冷、美國財政部一般賬戶逼近警戒線、美聯儲的貨幣路徑受制于政治,那么黃金的強勢,恐怕早已不是避險情緒的短暫反映,而是制度信任斷裂的深層回應。
錨變,黃金完成角色躍遷
美國當地時間4月21日,全球金融秩序的一道裂縫,終于演變成了一條裂口。
美元指數跌破98,創三年來的新低;黃金暴漲至3424美元/盎司,打破名義價格與實際價格的“雙頂”;美股延續震蕩下行,三大股指跌超2%;美債再融資壓力加劇,財政一般賬戶余額逼近臨界點。
這一天,不僅是市場波動的分界線,更是制度信任開始被資本重新定價的節點。
這一切,發生在特朗普重返白宮3個月之際。
這個時候,全球央行助攻下的黃金上漲勢頭很猛,而市場卻很慌,恐慌指數VIX幾度飆升。美股走勢更是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
次日,連續四天下行的美股指數,在特朗普改口等相關利好消息提振下迎來上漲。
黃金正在完成“角色躍遷”——從避險資產到儲備貨幣的替身。
數據顯示,全球央行連續凈購金,2025年一季度全球黃金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凈流入達226.5噸,價值約210億美元,創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高季度流入量。黃金價格年內漲幅超30%,跑贏美股、美債、美元。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央行凈增持黃金1045噸,連續三年超過1000噸的水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庫數據,美元在全球官方儲備中的占比已跌至57.6 %,為近30年低點。
IMF在最新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提出了一個關鍵判斷:“全球金融系統的韌性正在削弱,結構性風險正在累積。”它說的不是金融市場會不會崩,而是金融系統的底層“連接方式”,正面臨重新評估。
這份報告提出了三大核心風險:一是資本市場高度集中。現在,美國股市的市值占全球的55%,而20年前不到30%。二是影子銀行,即非銀行金融機構,它們的風險正傳染至銀行。在美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借款高達銀行核心資本的120%,而這些貸款中,很多被拿去加杠桿做衍生品、私募債。三是主權債務高企,超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3%。如果主權債的融資出現問題,那影響的不只是政府財政,而是整個資本市場的“錨點”。
IMF這樣形容現在的局面:互聯、加速、脆弱。這聽起來是不是像極了2008年的前夜?但這一次,故事不一定從銀行開始。
殊不知,一旦結構松動,風險不是跌了多少點,而是整個錨掉下來了。
我們常聽到兩個金融風險的比喻:黑天鵝和灰犀牛。黑天鵝是指極端罕見、不可預測的事件;灰犀牛則是明知卻忽視的重大沖擊。但本輪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更像是一頭“看不見的大象”——它就在眼前,系統性且沉重,卻被市場集體選擇忽略。IMF的預警深度揭示了這種“看得見,卻假裝看不見的結構風險”。黃金的強勢,不是情緒推動,而是它在制度錨動搖時,成了那個靜默卻可靠的替代錨。
展望未來,黃金有望成為全球央行儲備結構中的“分布式錨資產”,與本幣、特別提款權(SDR)、綠色資產等共同構成多元化的儲備體系,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與去中心化抗沖擊能力。
由此可見,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市場不是選擇黃金,而是可能被迫放棄其他錨。
美元:技術派與結構派的對話
自4月2日起,美元指數更是調頭向下,迄今跌幅逾5%,年內跌幅逾8%。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這句出自美國前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的話,曾被視作美元霸權最赤裸、最飛揚跋扈的表達。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行將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康納利在會議上用這句話回應了歐洲盟友的不滿。
一語成讖。
50多年過去了,不斷被歷史驗證的這句警句如今也在反噬美國。
當美國需要救市,它可以無限量化寬松(QE),把通脹輸出全球;當美國要制裁,它用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凍結賬戶,把美元變成金融武器;當美國財政失控,它靠全球央行接盤美債,把本國赤字變成世界負擔。
美元,印在華盛頓,卻影響地球另一端的資產價格與政策節奏。但今天,這場游戲正悄然反轉。
經濟學家、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指出,早已定型的特朗普經濟戰略可濃縮為三個字母:TTD=Tax Cut(減稅)+Tariff Hike(關稅)+Deportation(驅逐移民)。
特朗普的算盤是:減稅刺激制造業投資,重振本土產能;加稅彌補財政收入,遏制對華依賴;借此緩解貧富差距、重塑美國國家安全結構。同時,特朗普希望借“強美元+制裁聯盟+制造回流”,來解決美國的結構性頑疾——財政赤字、國債利息負擔、制造空心化與社會撕裂。
向松祚指出:“既要美元霸權,又要財政收斂;既要全球紅利,又要關起門來;這是自我邏輯崩塌的悖論。”
前紐約聯儲主席Bill Dudley認為,如果關稅傷及美國經濟、推高通脹,而其他經濟體受到更嚴重沖擊,那么美元短期內可能會走強。
還有市場觀點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元指數最低觸及70。在純技術分析框架下,美元目前仍然處于大牛市中。但問題是系統風險的“錨定地板”正在下沉,牛市終究是制度維系。錨動,趨勢則可能是重構。
資深外匯策略師、Eurizon SLJ Capital總裁Stephen Jen指出,美元當前對主要貨幣被高估約19%,若美國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迫使美聯儲大幅降息,美元或將進入多年的貶值周期。他認為,周期性、結構性與政治層面的壓力正同步發酵,共同指向美元中長期下行。
的確,過去百年,美元既是貨幣,也是信仰。但現在,資本市場似乎開始將它當成“交易標的”,而非“信用錨”。
那么,美國例外論會因此終結嗎?現在,全球資產正在悄悄遵循新的法則:ABD—— Anything But Dollar Assets(除了美元資產以外的一切)。
不管怎樣,資本在用腳投票:黃金和原油價格在漲、非美核心債在漲、美股在顫、美債在抖和美元在墜。
這個時候,投資者需要關注的問題是:資產配置中是否低估了制度風險,是否還在用舊邏輯押注美元和美股,是否準備好在一個“多錨共存”的世界里生存。
當信任變成博弈的籌碼,你還愿意長期押注誰?
2025年4月21日,也許正是全球金融秩序,從“美元一家獨大”,走向“制度誰可信、誰才值錢”的起點。不是黃金瘋了,是信任碎了;不是美元跌了,是錨點換了。
這天,中國央行宣布升級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從技術架構到全球節點擴展,全方位提升人民幣的清算能力與可接入性,拓展與更多海外清算銀行的合作,推動區塊鏈等新技術融入結算體系,加強與本地支付網絡互聯互通。
與此同時,國家外匯管理局指出,盡管外部金融波動加劇,但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結售匯行為理性,資本流動性保持彈性。
SWIFT人民幣追蹤月度報告和數據統計顯示,2025年3月,在基于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躍貨幣的位置,占比4.13%。環比人民幣支付金額總體增加了10.77%,同時所有貨幣支付金額總體增加了15.90%。
人民幣正穩步成為一個可信的補位清算錨,其制度地位也在被重新認識。
歷史不會立刻發聲,但市場已經在寫下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