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發展迅猛,衛星工廠及其產能是否能跟上供應?受益政策、資本、技術的多重驅動,我國商業衛星產業加速落地,重點城市的商業衛星研發與產能都有大幅提升。其分布與所在區域的航天產業技術積淀、發展現況,以及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鏈布局情況密切相關。
從目前已建成投產的商業衛星工廠滿額產能情況來看,上海有接近700顆衛星的年度產能,臺州因為有吉利衛星超級工廠的存在,以500顆的年度產能排名第二,諸暨、武漢、天津、長春、香港等城市也有200顆以上的年度產能,位居第三梯隊。
哈爾濱、南通、株洲、鶴壁、唐山、金華、長沙等城市以100顆左右的年度產能構成第四梯隊。
北京、深圳在衛星研發方面優勢明顯,商業衛星制造的產能可能被投放至其他區域,“深圳造”“北京造”衛星依然是天空中最靚的,但數量上暫時落后其他城市。
綿陽、嘉興、西安、重慶、濟南等城市擁有數十顆不等的商業衛星年度產能。
從區域角度來看,長三角地區的商業衛星產業領先于珠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山東半島處于追趕態勢。東北地區受益于哈爾濱和吉林的底蘊而在該領域并未掉隊。
因為區位市場、技術積淀等因素,成渝地區在該領域投入較大,起勢較快。
商業衛星產業門檻較高,也對區域地理條件有一定要求,各地的發展目前存在重復建設的現象。
各地已投產的商業衛星工廠年度產能滿額已經接近5000顆,遠超我國每年的衛星發射入軌量,雖然為應對馬斯克的“星鏈”,我國的大型衛星互聯網計劃需要有為數眾多的衛星供應,但其是一個需要精準規劃的實現過程。即便我國于今年將迎來衛星發射的高峰期,但距離滿額產能還是有一定距離。
換句話說,我國的星座建設對衛星的需求在數量上已經可以輕松滿足,但質量可能成為難點。衛星生產的“定制化”時代并未過去,而是進入了“定制化”+“批量化”的高質量需求時代。
從已經在建的商業衛星工廠情況來看,海南文昌衛星超級工廠一旦投產,其1000顆的年度滿額產能直接飆升至國內第一,也將成為亞洲最大衛星超級工廠。其他在建衛星工廠也多是100顆左右的滿額產能,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山東半島等地區。上海并無在建衛星工廠,但在遠景規劃里還有繼續攀升的衛星產能。
僅從衛星產能數量來衡量商業衛星工廠的核心競爭力并不精準,但過于龐大的產能將不可避免的造成市場紅海,“卷”到相關企業利潤微薄,商業衛星服務出海則還在探索階段。
從商業衛星的產業鏈角度來看,核心部組件的全面國產化還在進行中,部分核心部件還有一定的外采依賴度,這或許成為限制各家衛星工廠實際產能的重要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