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當你走進動物園,看著聰明伶俐的大猩猩模仿著人類的動作,或是在實驗室里,看到小鼠在迷宮中探索,又或者在餐桌上,品嘗著香甜軟糯的香蕉,甚至是在烘焙面包時,感受著酵母菌讓面團膨脹的神奇魔力……你能想到自己和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生物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嗎?
圖為ai生成
基因相似性:生命同源的密碼
隨著現代基因科學的飛速發展,一個驚人的事實逐漸浮出水面: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從微小的酵母菌到體型龐大的大猩猩,從常見的實驗伙伴小鼠到美味的香蕉,竟然都擁有部分相同的基因序列,共享著一些基礎的遺傳信息與分子機制。
這也意味著,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存在著更深層次的關聯。
這可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有堅實科學依據的。
化石記錄就像是地球歷史的一本“相冊”,它向我們展示了生物是如何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演化而來的。
比如,古老生物化石中呈現出的一些特征,在不同物種的進化歷程中有著延續和發展,暗示著它們之間存在著進化上的連續性。大猩猩、小鼠等動物的進化脈絡也能從中尋得蹤跡。
基于這些證據,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基因相似性。
原來,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并非完全不同,而是存在著或高或低的相似度。這些相似度就像是隱藏在生命深處的密碼,揭示著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基因的神秘面紗,去看看人類和大猩猩、小鼠、香蕉、酵母菌這些意想不到的“遠房親戚”是如何共享生命密碼的吧!
親密“遠親”: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羈絆
你能想象,人類和黑猩猩竟有著超親密的關系嗎?基因科學告訴我們,不同物種之間具有部分相似的基因編碼序列,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編碼序列相似度約達98%!這簡直就是“失散多年的親戚”啊。
從生理特征看,是不是感覺黑猩猩的模樣和人類有點像?它們和我們一樣有四肢,手指也能靈活抓握東西,面部表情也豐富得很。這是因為相似的基因在構建身體結構時發揮了作用。
行為表現上,黑猩猩也和人類有很多共通之處。它們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比如用樹枝掏白蟻吃,就像人類用工具完成各種任務。它們還會通過擁抱、親吻等動作表達情感,群體里也有社交規則,就像人類社會一樣。
從相似基因功能來說,人類和黑猩猩體內一些基因都負責免疫系統的工作,幫助身體抵御病菌。還有一些基因控制著大腦發育,讓它們也有一定的認知和學習能力。
所以,這98%的基因相似度,就像一條紐帶,把人類和黑猩猩緊緊連在一起,也讓我們看到生命在進化中的奇妙關聯。
實驗伙伴:人類與小鼠的基因紐帶
你能想象嗎?人類和小鼠雖然外表差異大,但基因編碼序列相似度約達85%,這就如同兩個失散的“基因兄弟”。正因如此,小鼠在醫學研究領域可是妥妥的“頂流明星”。
在研究人類疾病方面,小鼠發揮著關鍵作用。很多人類疾病在小鼠身上都能找到相似的發病機制。
比如癌癥:科學家通過改造小鼠基因,使其患上類似人類的癌癥,進而深入探究癌癥的發生、發展過程,為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依據;還有糖尿病:通過觀察基因相似的小鼠患病后的身體變化,能更好地理解疾病原理,助力藥物研發。
在外貌表型研究上,小鼠也有出色表現。研究人員敲除小鼠的 Tbx15 和 Pax1 基因后發現,Tbx15 基因敲除的小鼠臉更短、耳朵位置更低,Pax1 基因敲除的小鼠鼻子更長。這讓我們能從基因層面了解外貌特征的形成,也為人類面部遺傳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小小的小鼠,憑借與人類相似的基因,在醫學研究中發光發熱,為人類健康和科學進步立下了赫赫戰功!
跨界“親緣”:人類與香蕉的基因共鳴
人類和香蕉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物種,基因編碼序列相似度竟在 50% -60%!這聽起來是不是超級神奇?
圖為ai生成
這是因為,所有生命在最基礎的層面,有著相似的需求。
就拿細胞代謝來說,無論是人類還是香蕉,細胞都需要能量來維持運轉。我們身體里的細胞通過呼吸作用將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香蕉細胞同樣如此。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基因負責調控相關的化學反應,這些基因在人類和香蕉體內是相似的。
再比如,細胞具有自我修復和復制功能,人類和香蕉都有相關基因來確保細胞能正常更新和維持生命活動。
所以,雖然外表差異巨大,但在基因層面,我們和香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體現了生命在進化過程中的奇妙共性。
微觀“遠鄰”:人類與酵母菌的基因交織
人類和那小小的、平時用來發面做面包的酵母菌,居然也能扯得上關系!是不是感覺這事兒比科幻電影還神奇?但還真就是這樣,人類和酵母菌的基因編碼序列相似度約為26%呢!
圖為ai生成
從生命基礎層面看,二者的細胞都有基本的生存需求。比如說細胞呼吸,酵母菌通過發酵產生能量,人類細胞則進行有氧呼吸,但背后調控能量產生的基因有相似之處,好比不同的烹飪方式卻用著相似的調料。
在細胞周期調控方面,酵母菌和人類細胞都要經歷生長、復制和分裂等階段,相關基因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就像細胞里的“指揮官”,指揮著細胞按部就班地工作。
所以呀,別看酵母菌那么小,在基因世界里,它和人類可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在進化中的奇妙關聯。
從猩猩到酵母,從動物到植物,基因紐帶將不同生命緊緊相連,這就是生命統一性的神奇之處!
參考文獻:
Qian Y, Xiong Z, Li Y, Kayser M, Liu L, Liu F. The effects of Tbx15 and Pax1 on facial and other physical morphology in mice. FASEB Bioadv. 2021;3(12):1011-1019. Published 2021 Sep 3. doi:10.1096/fba.2021-00094
Nehete PN, Magden ER, Nehete BP, Williams LE, Abee CR, Sastry KJ. Age- and Sex-associated Differences in 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n Chimpanzees (Pan troglodytes). J Am Assoc Lab Anim Sci. 2017;56(5):509-519.
Biswas MK, Bagchi M, Biswas D, et al. Genome-Wide Novel Genic Microsatellite Marke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for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of Banana. Genes (Basel). 2020;11(12):1479. Published 2020 Dec 9. doi:10.3390/genes11121479
Ball CA, Dolinski K, Dwight SS, et al. Integrating functional genomic information into the Saccharomyces genome database. Nucleic Acids Res. 2000;28(1):77-80. doi:10.1093/nar/28.1.77
作者:錢雨 北京市第八中學教師
審核:劉穎 李培元
審核專家:方向東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