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三周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了醞釀已久的“對等關稅”,規模和范圍遠超外界預期。各國在憤怒和憂慮中尋找對策時,中國已“11箭齊發”,率先對美采取反制措施。
面對美國的步步施壓,中國誓言“奉陪到底”。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訛詐,在中國這里算是踢到了鋼板。
多家外媒分析指出,中國在這場較量中手握多張王牌,包括日益多樣化的出口市場、難以被取代的供應鏈、對關鍵戰略礦產的掌控等。此外,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發動的貿易戰,已促使中國降低了對美國進口產品的依賴程度。
而在美國,貿易戰及混亂的政策已導致其國內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下調,金融市場受到重創。失去最大市場的美國農民怨聲載道,離不開中國貨的“關稅難民”涌入中國電商平臺。美國民眾對特朗普政府的不滿情緒迅速升溫。
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內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認為,特朗普會輸掉對華貿易戰。
在國內外壓力下,白宮、美國財長接連“降調”。特朗普當地時間4月22日否認會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并認為能與中國達成協議,“大幅下調”對華關稅。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對于美方挑起的這場貿易戰,中國的立場是明確一貫的。此前,中方已多次強調,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美國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終將以失敗告終。
“中國布局已久,美國痛感更強”
韓媒《韓民族日報》4月17日報道稱,面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宣戰,中國之所以寸步不讓,根源在于兩國迥異的貿易結構。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消費品,而美國對華出口則以工業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為主。這意味著隨著雙方關稅升級,美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關稅之痛”將更加明顯。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中國組組長鄭智賢(音)分析指出,依賴中國消費品的美國民眾將更強烈感受到關稅沖擊。由于美國難以找到中國產消費品的替代品,恐將面臨物價上漲壓力。相比之下,中國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已積極布局進口多元化戰略,不僅建立了替代供應渠道,原材料自給率也顯著提升。
當地時間2021年10月7日,美國俄亥俄州迪爾菲爾德,聯合收割機的大豆裝入卡車。 東方IC
報道指出,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經歷貿易戰后,中國已逐步降低對美國進口商品的依賴度,美國商品占中國進口總額比重從2017年的8.4%降至去年的6.4%。
以大豆為例,中國多年來一直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2024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總額近128億美元,約為其大豆出口總額的一半。不過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大幅萎縮。
《日經亞洲》指出,2017年,美國大豆占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近40%,但到2024年,這一比例降至20%左右。巴西大豆的進口量則從2017年的50%攀升至70%。此外,報道還發現,中國自今年1月中旬起就凍結了美國大豆和玉米的采購訂單,同時增加了從巴西等國的采購。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能源領域。航運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中國停止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時間已經持續70天,不斷刷新五年來的間隔紀錄。
彭博社此前報道稱,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今年1月曾宣稱,LNG應成為貿易談判的“籌碼”,但中國并未配合。報道還指出,中國政府實現關鍵能源供應多樣化的努力已見成效,“中國推進自力更生阻礙了特朗普樂見的能源交易。”
數據顯示,中國已暫停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彭博社制圖
在科技領域,中國近年來也在積極布局。彭博社專欄作者凱瑟琳·索貝克(Catherine Thorbecke)日前在一篇評論中寫道,多年來,中國科技行業一直在應對出口限制,這迫使其以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并推動了自上而下的支持,以實現更廣泛的科技目標。
索貝克指出,貿易戰下,反倒是那些依賴中國供應商的硅谷公司將受到沖擊。美國暫緩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關稅已經說明“中國甚至無需談判就能獲得這些豁免”。
“你不能發動一場贏不了的戰爭”
“與中國打貿易戰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大西洋月刊》4月18日以此為題,刊登其特約撰稿人德里克·湯普森(Derek Thompson)的文章。
作者指出,特朗普對待貿易戰的態度,就和他裁撤美國政府部門一樣隨心所欲、缺乏深思熟慮。但兩者的不同點在于,特朗普能在一天內炒了美國政府雇員,卻不能在一天內解決與中國的貿易戰。
“對于某些產品類別——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玩具、鋰電池——我們很難想象如何迅速與中國脫鉤,因為中國在這些類別的進口中占了很大份額。”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供應鏈管理專家杰森·米勒(Jason Miller)說。
據米勒梳理,美國對中國依賴最深的商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家庭日用品。在美國所有進口商品中,中國產品占可拆卸硬殼兒童安全座椅的99%、寵物玩具的96%、烹飪用具的95%、兒童涂色書的93%、微波爐的88%,以及12歲以下兒童玩具的70%以上。
在高關稅下,“這些商品要么根本買不到,要么價格翻倍。”米勒說。
第二類是對美國制造業和能源至關重要的金屬和電子產品。中國在鋰、鎳、鈷、錳等金屬的全球加工中占據50%以上的份額,中國一旦收緊出口管制,美國可能很快就面臨電池和電網儲能價格飆升的局面,這將推高能源價格,并大幅增加電動汽車的成本。
文章稱,美國無法找到中國玩具和電子產品的替代者,因為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如此高效地生產那么多玩具或手機,但中國卻能更容易地調整其供應鏈,應對與美國的貿易戰。
2025年2月19日,浙江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里,外商在采購商品。 視覺中國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也指出,從電子產品、機械、服裝、鞋類等制成品到各種建筑材料,中國幾乎在所有消費品領域都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美國為什么要從中國購買這些商品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報道指出,兩年前美國還能向中國出口大量芯片,但在特朗普發動新一輪貿易戰之前,美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禁止了芯片對華出口,這導致其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任何籌碼”。
“正如特朗普經常說的,你永遠不應該發動一場你贏不了的戰爭。”報道寫道。
“為什么特朗普會輸掉貿易戰?因為他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4月16日,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以此為題發表署名文章,直指在此輪貿易戰中,“占上風的是中國,而不是美國”。
克魯格曼指出,特朗普不懂貿易的真正含義,即貿易的重點在于“你能買什么,并非你能賣什么”。他解釋說,美國賣給中國的多是農產品,中國可以輕松地找到替代,而美國卻很難找到中國商品的替代品。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他本月初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文,指出中國在關稅戰中占據“升級主導”(escalation dominance)優勢,即“一方有能力以一種讓對手不利或代價高昂的方式升級沖突,而對手卻無法以同樣的方式反擊”。
文章指出,美國在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之前就展開貿易戰,幾乎注定失敗,且代價慘重。他說:“華盛頓,而不是北京,正在把所有賭注押在一手必輸的牌上。”
《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毫不掩飾對特朗普的不滿,再次將其團隊比作“小丑”。他尤其提到,特朗普的貿易戰策略存在諸多問題,目的不明確,手段不理智,不僅傷害了自身,還疏遠了盟友;相比之下,“中國不會像特朗普那樣胡來”,中國專注于相關產業發展且成果顯著。
“虛張聲勢已被識破”
“特朗普已經輸掉了對中國的貿易戰”,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15日以此為題,刊登其世界經濟編輯安布羅斯·埃文斯·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Pritchard)的文章。他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金融和全球貿易實力,中國幾乎不可能屈服。
相反,盡管特朗普堅持告訴全世界,他不會在關稅問題上讓步,而且“沒有人能逃脫責任”,但當他看到美國汽車價格將飆升后,很快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做出了讓步;他在發現美國制造的iPhone價格或飆升至3000美元以上后,宣布豁免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
普里查德指出,除了特朗普的支持者,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特朗普的虛張聲勢已經被識破。
對于其他觀察者來說,美國混亂的貿易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已遠超貿易戰本身,更嚴重損害了美國的產業,動搖世界對美國的信心。
就在美方低調宣布豁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對等關稅”后兩天,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宣稱關稅只是暫緩執行,這些產品將面臨單獨關稅。
索貝克直言,這場豁免電子產品關稅的鬧劇暴露了貿易戰中的所有錯誤,創造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使得任何形式的長期規劃、尤其是重大投資或人才招募,都變得幾乎不可能。
她解釋說,撤回關稅的動作表明,要么特朗普認識到了這些關稅對美國公司的傷害,要么就是大科技公司的負責人買通了他。如果是前者,說明美國當前的貿易政策存在根本性問題;如果是后者,則更令人擔憂,說明那些對白宮沒有影響力的企業該做好應對更大沖擊的準備了。
“所有的反復無常都在加劇不確定性,讓經商變得異常艱難,”索貝克寫道,“這最終有可能扼殺美國的科技雄心和創新。”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也讓美國市場吸引力嚴重褪色。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網站4月21日指出,幾十年來,美國金融體系一直被視為全球最穩定、最強大的金融體系之一。但現在,人們擔心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讓全球投資者對美國失去信心。
美國前財長耶倫上周受訪時坦言,投資者似乎開始回避美元資產。她表示,美國國債收益率的飆升令人擔憂,近期美國債券市場的動蕩和美元的疲軟反映出“信心的喪失”。
今年年初以來,美國國債收益率走勢 英國《金融時報》制圖
還想脅迫他國選邊站隊?
眼看醞釀已久的貿易戰落得一地雞毛,美國試圖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多家境外媒體報道,消息人士透露,美國正準備在關稅談判中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其他國家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以換取美方關稅豁免。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稱,近期,美國打著所謂“對等”旗號對所有貿易伙伴濫施關稅,同時又脅迫各方與其開啟所謂“對等關稅”談判。這是打著“對等”的幌子,在經貿領域推行霸權政治、實施單邊霸凌。
“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也得不到尊重。為一己一時私利,以損害別人利益來換取所謂豁免是與虎謀皮,最終只能是兩頭落空,損人不利己。”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強調。
在半島電視臺網站看來,對大多數國家來說,今天的中國是比美國大得多的貿易伙伴,這限制了特朗普對他們的施壓。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約70%的經濟體(145個)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了與美國的貿易額;中國是60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幾乎是美國(33個)的兩倍。
報告指出,自2018年-2019年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對美國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2018年,全球有92個經濟體與中國的貿易額是其與美國貿易額的兩倍多,到2023年,已有112個經濟體達到這一水平。
“如果特朗普的目的之一是傷害中國,那么他的第一次攻擊就失敗了。”半島電視臺網站寫道。
“特朗普似乎不明白中國的貿易流有多重要,”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說,“而且,他沒有(為其他經濟體)提供太多‘胡蘿卜’,比如增加投資。所以,我認為他不會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在埃雷羅看來,一些與美國貿易關系特別深厚的國家可能會對其妥協,“拒絕從中國進口”,然而,“對于大多數美國的其他貿易伙伴而言,中國在供應鏈中的存在是如此巨大,脫鉤幾乎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是短視的,”埃雷羅指出,“試圖撬動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在那些美國設有軍事基地的國家或許會奏效……他們或許不得不接受美國的關切。但對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來說,特朗普越是威脅,這些國家就越會站在中國一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