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一本打上了“封建迷信”標簽的古書,竟被西方科學家認為是“超科學”,后來還列入了國考,這本奇書就是《易經》。街頭的算命攤上,它常被視為“神棍指南”;但在西方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中,它卻被各類學科的研究者,物理學家們反復求證。
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詞語,都是源自于《易經》。這本寫滿天象變化的東方密碼,究竟真的只是迷信傳說,還是超前千年的科學啟示錄?
千年典籍 群經之首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他的故事要從五千年前說起。
傳說伏羲氏“觀天象,察地理”,創制了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征自然界的八種基本元素(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套符號形式的占卜體系,就是最早的易學。
最初完整的易學,包含有三部分《連山》《歸藏》和《周易》。其中《連山》,以艮卦為首,是夏朝易學,《歸藏》,則以坤卦為首,是商朝易學。但后來二者都失傳了,如今,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占卜中,可能還保留著《連山》《歸藏》的一些痕跡。
現在我們常說的《易經》,指的是《周易》,它起源于周文王。周文王在囚禁期間,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并添加了卦辭;他的兒子周公姬旦又補充了爻辭,形成了《易經》的核心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編纂整理《易傳》,將占卜升華為哲學體系,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等思想,納入儒家經典;漢武帝時《易經》位列“五經”之首,孟喜,焦延壽,京房等創“象數易學”,結合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構建起了更復雜的占卜模型。
宋朝,朱熹著《周易本義》,強調“理在氣先”;邵雍以易經推演宇宙變化周期,提出“皇極經世”理論;后來王陽明心學亦受其啟發。
總的來說,《易經》是一部不斷演變的經典,它既是古人探索宇宙的工具,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基因庫。它包含的深邃思想,讓它在數千年后依然被人們反復研究和思考。
易經的智慧
2019年國考考題中,出現了很多《易經》相關的知識。難道公務員選拔也要考算命嗎?其實,這是人們對《易經》的誤解。
國考當然不會讓你算“生辰八字”或者看命理,試題考的是古代文史常識。就像現代人讀《資治通鑒》學管理一樣,公務員學《易經》,學的是傳統的治理智慧。
臺灣國學大師傅佩榮說:《易經》的卦象就像古代版的數據模型。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學問。就像今天的企業家看市場調研的數據一樣,卦象給出的是風險概率,告訴你當下事物發展到什么階段,未來可能會怎樣。
傅佩榮直言:“《易經》里有53卦都在教人怎么做君子,真正占卜的內容不過十之一二。”南懷瑾也說過,學通了《易經》就不用算命了,自然知道你當下處于哪一個卦象。換句話說,它更像古代的管理學經典,教你在變化中守住原則,靈活應對。
比如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宋代王安石改革,他們推動的變革不正符合《易經》中“革故鼎新”的道理嗎?明朝張居正改革稅制時提出的“量出為入”,也暗合《易經》中“損益”二卦的平衡理念。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從《易經》乾坤二卦里來的,前者教你像天一樣不斷進取,后者讓你像大地一樣包容擔當。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說過,未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不正是《易經》里說的“唯變所適”?
所以,《易經》既不是占星術,也不是宿命論,而是一種獨特的人生處世哲學。
歐洲的東方回響
你或許想不到,幾百年前的歐洲學者們曾非常癡迷于《易經》。
1658年,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的著作《中國上古史》在慕尼黑出版,此書第一次把《易經》介紹給了歐洲人。1753年,法國漢學家孫璋著書《性理真詮》,深入探討了《易經》的哲學,并慷慨其思想之深邃。
1697年,法國數學家白晉在巴黎做了一場演講,系統地介紹了《易經》的思想,甚至認為伏羲的思想是“先知預言”。直到今天,美國和法國還有專門的易學研究會,相關的英文期刊。
說到《易經》對科學的影響,那就更多了。白晉曾和萊布尼茨通信,討論八卦的卦象,萊布尼茨因此受到啟發,從陰陽變化中推演出了二進制。
二十世紀初,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拿到諾貝爾獎時,特意選了陰陽太極圖案作為家徽。因為他畢生最得意的發現,光的“波粒二象性”,正與陰陽互補原理不謀而合。
1975年,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出版了《物理學之“道”》,把《易經》的“變易”思想和宇宙場論,混沌理論對照起來。這本書被翻譯成12種語言,廣為流傳。
在生物學領域,1973年,法國學者申伯格專門出版了著作,論述了DNA的64組遺傳密碼子和六十四卦的一一對應關系:堿基腺嘌呤對應少陽,胞嘧啶對應太陰……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Johnson F. Yan博士和貝勒醫學院的卡斯特羅·卡韋斯也做了類似的研究。
在科學的最前沿,各界思想家和科學家們竟都在研究同一本“東方密碼”。這難道不能說《易經》是一門“超科學”嗎?
結尾
今天讀《易經》,或許早該放下“迷信vs科學”的二元標簽。它的卦象爻辭從不是真理終點,而是思辨的起點。它更像是一捧火種,點燃了不同領域的頭腦風暴,引導著人們在不同的時代探索未知。
古人用陰陽爻線勾勒出草圖解釋天地宇宙,現代科學家則以嚴謹的理論與實驗驗證其奧秘。這種跨越時空的默契,或許才是文明真正的“超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