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巴彥淖爾4月24日電 題:“塞外糧倉”春耕見聞:科技賦能 智慧田管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連日來,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農田內,機械、人工交織,奏響了春耕春播的“交響曲”。截至今年4月中旬,當地共完成小麥種植14.92萬畝,完成計劃目標的106.98%。
巴彥淖爾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黃河“幾字彎”頂端。這里擁有超過千萬畝優質良田,被外界譽為“塞外糧倉”,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春耕關鍵時期,現代農業科技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農民豐收的希望加碼。
圖為小麥種植現場。 王皓巍 攝
走進陜壩鎮帳房村5000畝小麥種植示范種植園區,圓盤開溝式播種機劃過土地,留下均勻排列的細槽,麥種精準落入設定深度。“傳統播種深淺不一,麥苗生長參差不齊,產量也不穩定。”正在查看小麥長勢的村黨支部書記劉三換說,“當地運用立體勻播技術,麥苗又勻又齊,個體高大,長勢喜人。”
據劉三換介紹,立體勻播是集旋耕、勻播、覆土、鎮壓于一體的多功能機械耕種,采用該技術可實現小麥等距等深種植,出苗后無行無壟,單株均衡占有土地資源和光熱資源,從而實現高產高效。
據了解,園區今年引進立體勻播技術示范70畝。“今年綜合考慮土壤墑情,推廣使用立體勻播技術。在播種過程中,加裝圓盤開溝式播種機,配合分層施肥技術,使麥苗根系能穿透不同肥力的土壤層,構建起立體營養吸收體系,每畝有50斤至100斤的增產潛力。”杭錦后旗農牧和科技局種植業股股長李有良說。
在沙海鎮千畝滴灌小麥科技示范園區里,深褐色的滴灌帶如琴弦般整齊排布在田間,淺埋式滴灌技術是春耕的又一大亮點。
“看這滴灌帶,就像給麥田裝上了毛細血管。”李有良蹲下身輕撫土壤,水珠正沿著滴灌帶滲入土層。“傳統種植每畝耗水400立方米,滴灌技術能壓減到240立方米,節水40%的同時,還能節肥30%。小麥單產預計從每畝5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
圖為深勻播機械正在耕種。王懿哲 攝
今年,杭錦后旗共推廣滴灌小麥種植1.5萬畝。淺埋滴灌種植技術,讓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能精準地輸送到小麥根部,實現了節水、水肥高效利用、抗小麥倒伏、高產穩產等多贏效果。
政策扶持為春耕注入強勁動能。杭錦后旗出臺階梯式補貼:零散種植每畝補貼提高50元,連片3000畝以上補貼增加100元。配合訂單農業保底價收購,構建起“技術護航+政策托底”的雙保險機制。
為了穩定小麥種植面積,杭錦后旗提早謀劃出臺補貼意見,明確補貼對象、內容及標準,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鼓勵面粉加工企業提前落實訂單,科學確定訂單價格,保障種糧農民收益。
近年來,杭錦后旗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科技為引領,扛牢糧食安全生產責任,充分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全力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實現糧食穩產增產。(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