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肇事者父親,不僅不尊重逝者,更沖撞了社會的樸素善良。
▲這不只是網絡事件,而是一起非常沉痛的刑事案件。圖/IC photo
文 | 江城
據“景德鎮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一外地網民自稱是“廖某某案”肇事者父親,在互聯網平臺發布相關信息,引發關注。
經查,該網民為吸引眼球,利用熱點事件博取流量,冒充“廖某某案”肇事者父親,在社交平臺發布涉案相關視頻。目前,公安部門已責令其刪除虛假信息,并依法對其進行處置。
對于這起通報,需要補充一些背景知識。所謂“廖某某案”,指的是近期在江西景德鎮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的“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2024年10月,肇事者廖某某因和他人發生口角,于是開快車泄憤,導致一家三口被撞身亡。
案情的細節非常悲慘,去世的夫妻均系獨生子女,孩子還不滿一歲,沒想到卻在頃刻之間家破人亡,受害者家屬也不接受任何賠償,只求將肇事者判死刑。這起案件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人們對肇事者譴責,也對受害者報以極大的同情。
但沒想到的是,這卻被一些“流量販子”盯上了。有人看到這背后的關注度,又想把這當作一門流量生意。于是冒充肇事者父親的賬號便出現了,想方設法蹭熱度。
這種行為不僅庸俗而且缺德。須知這不只是網絡事件,而是一起非常沉痛的刑事案件。冒充肇事者父親,不僅不尊重逝者,也無異于在本就異常悲痛的家屬身上撒鹽,更沖撞了社會的樸素善良。
因此,冒充者被依法處置,可謂大快人心,這種行為既無聊又殘忍。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處置,既是清除網絡空間的虛假信息,也是保障案件審理有一個正常透明的輿論環境,讓社會的關注回歸案件本身,而不是蕪雜的噪音。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冒充當事人的蹭流量套路,近些年可謂層出不窮。比較典型的案例還有虛構的“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事件。當時在擺拍視頻的評論區,就有人冒充是“秦朗舅舅”。這次冒認家屬對事件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迅速增加了所謂的“可信度”,也導致事件傳播量級迅速提升,直至最后“翻車”。
這些冒充家屬的行為雖然最終被拆穿,但客觀上也提出了一個難題:相比于直白的文字、圖片等信息造假,這種身份造假的核實難度其實更高。網民可以從事實描述的矛盾中發現端倪,但很難直接驗明正身,這也客觀上為一些無底線博流量的行為制造了空間。
這為互聯網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對于這種自稱當事人身份的信息,相關部門應當強化甄別。在一些具有較高熱度的網絡事件中,類似信息的排查應當進一步提速,避免虛假信息誤導公眾,進而產生次生輿情。
與此同時,互聯網平臺對于這類信息也應當強化審核。在信息尚未確定之際,不妨做出一定的提示,比如告知讀者信息存疑、身份未經平臺認證等,盡可能壓縮模糊的空間。
類似的事件對于所有的互聯網用戶也都是提醒。如今網絡造假的門檻已經急劇降低,在一些熱點事件的背后,冒出一些“知情者”“當事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人們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網絡素養,注意查證真偽,而不是輕易被帶了節奏,落入了流量生意的陷阱之中。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趙琳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