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美國宣布對柬埔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四國的太陽能產品加征高額關稅,其中柬埔寨部分太陽能產品稅率竟高達3500%。
此前,特朗普曾喊話各國共同對抗中國,并以“關稅豁免”為誘餌,要求其他國家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然而,這一呼吁如石沉大海,未得到任何響應。在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中,無論是其盟友還是其他貿易伙伴,大多不愿配合美國出臺遏制中國的經貿政策。日本派出談判代表團與美國就“關稅豁免”問題談判,最終無果;墨西哥對美國限制中國商品進入其市場的要求,態度模糊;歐盟更是強硬回應,不僅推出反制措施,還積極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甚至考慮取消對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的關稅。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全球的不配合,特朗普將目標對準了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東盟。選擇對東盟下手,特朗普有著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東盟與中國經貿關系緊密,2025年第一季度,東盟繼續穩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進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占中國整體外貿的比重提升到16.6%。其中,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柬埔寨在東盟與中國的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美國國內部分制造商指控中國公司通過東南亞國家企業向美國市場投放大量不公平的廉價商品,尤其在太陽能領域,美國認為自身產業受到沖擊。
美國此番對四國太陽能產品加征高額關稅,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實則意在打擊中國光伏產業的“迂回出口”。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產品生產國,在供應鏈關鍵環節占據約90%的市場份額。此前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加征高關稅后,不少中企轉移至東南亞設廠,利用當地勞動力和中國技術,形成了“中國技術+東盟制造”的模式。
如今美國通過高關稅打擊東南亞產能,試圖破壞中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網絡,削弱中國光伏產業競爭力。同時,美國也想借此逼迫東南亞國家“選邊站”,以市場準入為籌碼,脅迫這些國家降低對華經濟依存度,若成功,不僅能削弱中國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還可能迫使中國在經貿談判中讓步,這是美國對華“脫鉤斷鏈”戰略的延伸。
特朗普(資料圖)
然而,特朗普的算盤恐怕要落空了。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四國紛紛用行動表明態度,無一愿意妥協。越南在特朗普宣布加關稅當天,與中國簽署了40多項合作協議,并且中越聯合在北部灣巡邏。這一行動明確向美國傳達出,盡管美越有著“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但中越友好合作牢不可破,越南不會因美國壓力而出賣中國利益。
泰國方面,總理佩通坦對中國一向友好,今年2月在中美關系緊張之際還高調訪華,談妥多項合作。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佩通坦表現冷靜且堅決,第一時間宣布推遲原計劃于4月23日舉行的與美方的關稅談判,以強硬態度回應美國,毫不示弱。
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合作和民間交流一直十分緊密,近期兩國正式簽署互免簽證協議,雙邊關系更進一步。這種深厚的關系不是美國能夠輕易挑撥動搖的,馬來西亞堅定地維持與中國的友好合作。
柬埔寨作為中國的傳統友國,近期與中國的合作也取得重大突破。4月18日,中柬發布聯合聲明,涉及中柬鐵路等重大項目,商用飛機合作也提上日程。中柬關系未來只會愈發緊密,美國想通過關稅脅迫柬埔寨的企圖根本無法實現。
從經濟層面來看,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它們無法在中美之間“二選一”。中國不僅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每年貿易額高達上萬億美元,在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系下,東南亞國家不會輕易為了迎合美國而犧牲與中國的合作利益。
特朗普(資料圖)
此外,美國對四國加征關稅,不僅難以達到其預期目的,還可能給自身帶來負面影響。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指出,關稅將損害美國太陽能生產商的利益,提高進口電池的價格。美國本土安裝商、零部件采購商和終端消費者也會受到極大影響,高關稅可能推高綠色能源的使用成本,拖慢美國“能源轉型”的整體進度。
特朗普對中方最大貿易伙伴出手,加征高額關稅,妄圖打壓中國、逼迫他國選邊站。但現實是,四國堅定維護與中國的合作關系,美國的霸權行徑難以得逞。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基于自身利益和市場規律,更傾向于合作共贏,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注定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