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陜西周原遺址成功入選,這是繼2003年和2015年之后,周原遺址第三次獲評這一被稱為中國考古“奧斯卡”的獎項,成為全國首個實現這一目標的古代遺址。
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按年代早晚順序)
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
浙江仙居下湯遺址
甘肅臨洮寺洼遺址
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
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
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
周原遺址入選202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周原遺址位于陜西省岐山、扶風兩縣交界處,總面積逾30平方千米,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考古確認的周原遺址三重城垣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以來,該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累計發掘面積5200平方米,先后發掘了兩座先周時期的大型夯土建筑,發現了建造于不同時期的三重城垣,并完整對其中的大城東門和宮城南門進行了清理,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結構,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的空間結構和布局,填補了以往西周城門發現的空白,豐富了對中國古代城門結構形制的認識。
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上刻著最早的“秦人”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清理出卜甲、卜骨殘片213片,初步辨識出刻辭295字。這是繼周公廟遺址之后,發現西周甲骨文字數最多的一批。甲骨刻辭內容豐富,涉及天文歷法、歷史地理、軍事戰爭、數字卦等多方面,歷史價值重大。
周原考古始于20世紀40年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讓大型建筑、青銅窖藏、墓葬等一批古代遺存得以重見天日,也讓周原遺址在2003年和2015年兩次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遺址內的扶風縣莊李村發掘了多座灰坑,并從其中清理出一批陶模、陶范,從而確認這里是一處西周時期鑄造青銅器的作坊。這是此類遺址首次在周原范圍內被發現,為西周鑄造工藝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正是憑借這一重要發現,周原遺址首次獲評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現收藏于陜西考古博物館的青銅輪牙馬車
2014年9月起,考古工作者以位于周原遺址內的扶風縣賀家村鳳雛建筑群為中心,對區域內的墓葬區、大型夯土基址及青銅輪牙馬車和周原遺址內的水網系統進行了調查發掘。進一步理清了周原遺址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從而實現了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的“梅開二度”。
盤點陜西的“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就是老陜“凡爾賽”的底氣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自1990年開始一年一度,算上本次入選的周原遺址,陜西已有31項考古成果入選,這也為老陜在歷史文化方面“凡爾賽”提供了充足的底氣。
從入選年份看,在1990年、1994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中,陜西每年均有兩個項目入選,2003年更有三個項目成功入選,充分彰顯了陜西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深厚底蘊。
蘆山峁遺址
從分布地域看,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和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這兩處年代距今最久遠的項目均位于陜南地區,石峁遺址、蘆山峁遺址、寨溝遺址這些史前和商代遺址均位于陜北地區。在當時,這些地區都是神州大地上先進的文明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目才逐漸集中至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這也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路線。
石峁遺址
楊官寨遺址
從遺址年代看,夏商周“三代”及史前的考古遺址成為陜西入選項目的“大頭”,共有16個項目入選(不包括時代從春秋戰國延續到漢代的西漢秦漢櫟陽城遺址和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石峁遺址、楊官寨遺址均為兩度入圍,周原遺址更是三度入選,體現了陜西在中華文明起源、演進階段,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漢文帝霸陵(江村大墓)和漢景帝陽陵出土的陶俑
從遺址類型看,以西安江村大墓、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唐太宗昭陵為代表的帝陵考古格外引人關注,充分印證了“陜西的黃土埋皇帝”這一流傳甚廣的民間俗語。此外,秦漢隋唐時期的道路、陶窯、橋梁、城池等遺址考古,為還原十三朝古都輝煌歷史提供了大量珍貴實物資料。
陜西考古博物館是目前展出“十大考古新發現”成果最多的博物館
從成果轉化上看,石峁遺址、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漢長安城、漢景帝陽陵、麟游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等,在考古發掘完成之后,均成為了所在區域重要的旅游景點,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繼續貢獻力量。大量出土的精美文物,也成為了多座省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尤其是2022年建成開放的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涉及二十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充分體現了展覽的含金量,并在文博熱的當下,讓其成為西安熱門的景點。
“一鋤頭下去挖出國寶”
這事在周原有多常見?
1976年年底,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白家生產隊的隊員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發現了土塊下的青銅器。他們保護好現場,并向上級作了報告。
考古工作者聞訊后立即趕赴現場進行了發掘,讓一處塵封上千年的西周青銅器窖藏重見天日,出土103件青銅器,74件帶有銘文器,其中還有墻盤、折觥這樣的國寶重器。
莊白一號窖藏發掘現場
這個被學界命名為“莊白一號”的青銅器窖藏,是中國迄今為止一次性出土青銅器最多的青銅器窖藏,根據銘文推測它的主人應該就是在《封神演義》中出現的殷商重臣微子。他的家族在歸順西周之后,先后輔佐了七代周王。這一家族的榮耀被微子的后人史墻刻在了墻盤之上,本來是用來緬懷祖先、以啟后人的,卻在千年后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成為印證西周君王世系的重要佐證。
“裘衛四器”之一的衛盉及銘文
在“莊白一號”窖藏橫空出世前一年,在鄰縣岐山縣的董家村,同樣是因為挖土作業,讓另一處窖藏重見天日。一共清理出37件青銅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裘衛四器”——這四件青銅器上記錄了裘衛與矩伯等貴族進行土地交易以及維權包括維權的過程,被法律史學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民事訴訟記錄。
楊家村窖藏
進入新世紀,依舊是挖土作業,眉縣楊家村的5名村民意外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青銅器窖藏。經過緊急發掘,共發現青銅器27件,且件件器物有銘文,其中就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盤——逨盤。這件“中國第一盤”底部的300余字的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八代人輔佐西周十二位王征戰、理政的歷史,對西周王位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第一次印證了《史記》所記載的西周諸王世系名號和次序,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逨盤
這一發現也最終入選了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位農民也因護寶有功,當選了“2003年度中國杰出文化人物”。
如果梳理幾十年來關于周原地區的文物報道,很多重大發現都源于當地村民的挖土作業。據統計,僅從2003年到2021年,寶雞市各縣區連續涌現了26起農民自覺保護文物的先進事跡,出土文物633組827件,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精品。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的青銅器考古成就與寶雞農民發現、保護文物的行為密不可分,農民自覺保護文物的平凡壯舉與“國之重器”一樣價值連城。
為了表彰這些護寶的群眾,也為他們保護的文物能有一個展示的舞臺,陜西曾三次組織群眾保護文物成果進京展覽。分別是2003年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辦的《盛世吉金——中國·寶雞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首展》,2007年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后土吉金、國寶薈萃——陜西寶雞農民保護文化遺產成果展》,以及2013年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守望家園——陜西寶雞群眾保護文物成果特展》。
來源:西部網 D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