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拔拿髦?2025”聯合空軍演訓拉開帷幕,中國空軍派出殲-10C、運-20、空警-500等先進機型橫跨6000公里飛抵埃及,展現遠程戰略投送能力。以色列媒體《亞洲防務安全》甚至擔憂中國此舉將“重塑中東威懾框架”。
誰還記得,從殲-8的艱難啟航,到殲-10的沖天一飛,中國航空人用無數個日夜的拼搏與堅守,讓中國戰斗機實現了從引進、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式發展。如果談起解放軍空軍的主戰裝備,源自米格-21的殲7戰斗機是繞不過去的。
殲 - 7的艱難啟航
上世紀50年代,中蘇兩國經歷了一段“蜜月期”。蘇聯大規模援建中國國防工業,并派出大量專家,然而斯大林死后,中蘇兩黨意識形態斗爭逐漸加劇,兩國根本利益的沖突也日益表面化,并最終攤牌。1960年7月16日,蘇聯赫魯曉夫當局招釜底抽薪,撕毀了同中國簽訂的600個合同還撤走全部在華專家1390名,終止派遣專家,已經簽訂的合同也同時中止,這其中就包括正計劃引進的米格-21。
然而,1961年赫魯曉夫又主動向中國拋出橄欖枝,表示蘇聯愿意轉讓米格-21的生產許可,希望中方盡快派代表團前往莫斯科進行談判。
經過二十多天的緊張談判,中蘇簽訂了一份“技術援助協定”,內容為:蘇聯政府將在1962年10月之前,無償向中方提供米格-21型殲擊機的全套生產圖紙和技術資料,以及120架份中國不能生產的飛機原材料、毛坯及附件;中方為此向蘇聯支付人民幣9,032萬元。同時,中國還將直接購買12架米格-21成品。
這份協議的簽訂,使米格-21成為當時中國引進的最先進殲擊機,然而協議簽訂后不久,中蘇兩國的關系再次陷入低谷。
簽署協議后,仿制米格-21的任務交給了當時全國技術實力最強的飛機制造廠,位于沈陽的第122廠。但是122廠按照蘇聯提供的資料目錄核對時發現,蘇方提供的資料中竟然缺失了256項圖紙,其中包括關鍵資料206項,包括全機共振、全機疲勞等八大實驗資。在當時兩國關系溝通不暢的情況下,蘇聯始終沒有補齊這缺少的256項圖紙資料。
人家不給,我們只能自力更生了,從1961年年底開始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沈陽飛機制造廠協同作戰對米格-21的圖紙等資料進行“補全消化吸收”,1964年9月,首批10架用蘇聯零件裝配的米格-21交付給了空三師,并很快擔負起國土防空作戰任務。
1964年11月20日,在完全沒有蘇聯專家指導的情況下,米格-21正式開始試制國產零件,最終在1966年12月28日122廠生產的米格-21通過國家鑒定,開始進入批量生產,從此中國“血統”的殲七正式亮相。
1966年1月3日,空三師飛行員魯祥考在云南馬關上空,駕駛米格21首次擊落一架美制無人偵察機,這是國產米格-21首開紀錄。截止到1968年3月16日,空三師一共擊落了6架美軍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全部是米格-21的戰績。
上世紀 60 年代,當時全球都籠罩在冷戰鐵幕下,面對敵機的頻繁偵察,空軍即便有了米格-21(國產殲7),其高空高速性能和機動性短板也很快顯現,此時,一款能在復雜氣象條件下作戰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成為迫切需求。
高空截擊機殲-8
1965年5月17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準了殲-8的研制方案,沈陽飛機研究所接過了打造"空中長城"的使命,依靠手中僅有的米格21的設計圖紙,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以"放大殲7+雙發配置"的原始方案,最終在1969年推出了中國首款高空高速截擊機——殲8戰斗機,這個被軍迷戲稱為"空中美男子"的機型,寄托著國土防空的全部希望。
1969年7月5日,飛行員尹玉煥成功駕機首飛,殲-8初露鋒芒。然而,誰也沒想到,從立項到原型機僅用三年的殲-8,從首飛到定型卻耗費了整整十年。
殲8的研發歷程堪稱中國航空工業的"成年禮"。一方面源于科研力量和實驗條件的硬實力不足,設計團隊首次嘗試自主改進蘇式戰機,卻因缺乏系統工程經驗埋下隱患。最致命的缺陷集中在殲-8的氣動布局,尤其是跨聲速飛行抖振難題,當時國內既無大型跨聲速風洞,也無先進計算流體力學軟件。顧誦芬院士為找出問題,冒險乘坐殲教6伴飛,在機身粘貼紅色毛線,通過觀察毛線流動方向分析氣流,最終勉強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是航電系統的滯后,導致原定裝備的交流供電系統和機載火控雷達無法按時交付,殲-8 只能先改用簡易雷達測距器,這意味著飛行員必須冒險逼近到目視距離,完成危險的"繞尾攻擊"。
1985年7月,裝配雷達、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 - 8A 獲批定型,此時距離立項已過去 20 年。可空軍并未滿足于此,根據國際三代機發展趨勢,提出將殲-8A由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換裝大推力渦噴13A發動機,這便是殲-8Ⅱ。
進氣道位置改變看似簡單,背后是復雜技術難題。不同飛行速度下戰機進氣量需求不同,原機頭圓形進氣道激波調節錐設計不再適用??蒲腥藛T設計出 2.3 元波系可調進氣道,調節前緣壓縮面角度調整激波適應不同馬赫數。進氣位置轉移為雷達騰出空間,使殲-8Ⅱ理論上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但因配套中距彈進度滯后,1992年才完成首次中距彈靶試。
1995年底,裝備平顯火控系統、國產208型火控雷達和霹靂-8格斗彈的殲-8B完成定型,成為殲-8Ⅱ系列首個服役型號。
此后,殲-8系列繼續發展,雖經歷中美 “82 工程” 合作失敗、殲-8Ⅲ 因發動機技術問題下馬等挫折,但航空人從未放棄,相繼研制出殲-8D(具備空中受油能力)、殲-8HF(適配國產中距彈)和殲偵-8F(戰術偵察機)。
未“展翅”的殲擊機型
在殲 - 8 艱難前行的同時,我國航空人還進行著其他大膽嘗試,比如小巧玲瓏,符合游擊戰理念的殲-12,它空重僅 3.1 噸,翼展不到 9.2 米,采用機頭進氣、圓錐形機頭的蜂腰型機身,固定武器為兩門航炮。然而,在空軍對空戰形勢有新認識后,發現殲-12火力弱、航程短等致命問題,1979年6月終止了殲-12研制任務。
還有沈陽601所提出的單發方案殲-9,性能指標在當時堪稱世界一流,最大馬赫數達2.4,升限2.1萬米,最大航程3000公里。1970年5月,601所殲-9設計大隊南下組建611所。此后,殲- 9性能指標不斷提升,從雙25(最大馬赫數2.5,升限2.5萬米)到雙26,611為此所先后設計了6種布局、8 種機翼方案,僅鴨式方案就做了6個。但受特殊時代影響,殲-9最終停留在圖紙上,1980年研制工作全部終止,但是卻留下了12000余次風洞試驗數據為后續研發奠定基礎。
與殲-9類似情況的還有殲-13,指標與美國F-16原型機接近,601所進行大量風洞試驗,計算分析多種組合方案,最終選定帶有邊條翼的有尾正常式布局、單發、機腹進氣方案。然而最終因國產發動機渦扇6不達標,引進國外發動機也困難重重,在1981年3月停止了對殲-13的研制。
殲-10的破繭成蝶
從殲 - 8 到殲 - 13,我國幾代航空人付出了無數心血,雖歷經挫折,但積累了寶貴經驗。1984年4月,基于國防需求,航空工業部科技委討論三種氣動布局方案,其中611所的鴨式布局方案脫穎而出。該方案延續殲-9特點,采用全動前翼提升機動性。
1984年5月,上級將新機型研制總體單位定點在611所和132廠,1986年正式批準立項,命名為殲-10,代號十號工程。
殲-10的研制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挑戰,因為這是中國第一次在沒有仿制或者參考對象的情況下,基本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研制的第四代戰斗機。好在總設計師宋文驄經驗豐富,在他帶領下,611所不到一年時間就確定了總體方案。
但因新設計多,僅在動力系統的選擇上,殲-10就經歷了多次波折,比如國產第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 WS-10 “太行”就因研制難度遠超預期,進度嚴重滯后,甚至一度有項目下馬風險。關鍵時刻,航空工業總公司和國防科工委力排眾議,保住了這個型號。
1989年,宋文驄考察蘇制蘇-27戰斗機及其配套的AL-31F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后,決定將這款發動機作為殲-10 的動力系統,這才為殲-10 的研制推進奠定了基礎。
在氣動布局方面,殲-10氣動布局采用鴨翼、機腹進氣道、單垂尾等設計元素,現在看來,殲-10可能是采用殲-9項目的一些技術儲備,比如鴨翼。由此可見,殲-10并不像有些外媒說的那樣,是基于以色列的“獅”式戰斗機,不僅僅因為中國從未從以色列采購過這款以色列戰斗機,還在于中國航空工業在研制殲-10之前,早就有了對鴨翼布局戰斗機的風洞測試數據等技術儲備。
1997年6月2日,首架殲10飛機總裝交付剪彩儀式在成飛公司舉行,1998年3月23日,試飛員雷強駕駛中國自主研發的殲-10戰機首飛成功,那一刻,中國航空工業迎來了歷史性的突破,現場歡呼雀躍,宋文驄更是激動落淚,他甚至將生日改為這一天。
此后,殲-10在數百個試飛科目未發生嚴重事故,2004年隸屬成都軍區駐守云南的中國空軍44師131團換裝殲-10 戰機,成為中國空軍第一個裝備該型戰機的部隊,2006年殲-10正式宣布交付部隊使用。
殲-10戰斗機具有諸多令人矚目的性能特點,使其在現代空戰中具備強大的戰斗力。采用了先進的放寬靜安定度鴨式布局,翼身融合體式設計也極為精妙,機身上的大三角翼與機身自然融合,不僅減少了空氣阻力,還增加了飛機的內部空間,可攜帶更多的燃油和武器裝備。
今天的殲-10系列仍然不斷發展。殲10的第一款機型殲-10A的核心動力系統采用的還是俄羅斯AL-31F發動機,但是中國的航空科研人員并不滿足于長期依靠任何外國機器,在殲-10研制工作的同時,中國航空發動機部門一直都在研制一款適合三代機的渦扇發動機,也就是后來的渦扇-10。
渦扇-10A先后在蘇-27、殲-11和殲-10上裝機測試,推重比達7.5,基本達到了世界航空發動機的平均水平。2022年11月,一款安裝了二元矢量噴管渦扇-10B發動機的殲-10首次亮相中國珠海航展,此后,中國軍隊服役的殲-10系列和殲-16系列戰斗機全面換裝了渦扇-10B,再也不用采購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中國戰斗機隊完全實現了航空發動機的國產化。
渦扇-10航空發動機的問世,才真正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俄、歐之后,第四個能獨立研制和生產現代戰斗機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和地區。
如今,殲-10 及其系列型號已成為我國空軍主力機型之一。從殲-10A 到雙座的殲-10S,再到采用DSI 進氣道的殲 - 10B,以及航電和火控系統全面升級、換裝國產發動機的殲-10C。
如今殲-10C還隨著對外軍事合作走向國際,和埃及空軍進行聯合演訓,大放異彩。
回首這段歷程,從殲-7的艱難起步,到殲-10的一飛沖天,中國航空人用十年又十年的堅守,終于換來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崛起。如今,中國戰機已翱翔于世界之巔,可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實現強國夢想奮勇拼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