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的作品。憑借這部作品,他榮獲了1953年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講述了風燭殘年的老人圣地亞哥連續84天出海打漁卻一無所獲。然而他仍平靜而堅定:“每一天都是新的日子,走運雖好,我更愿盡善盡美,好運來臨時就能從容把握。”
1.少年意象:絕境中一道溫情的光
書中有個真誠善良、重情重義的少年馬諾林。他五歲時就跟著老人捕魚,約莫十二三歲迫于父母壓力暫時離開老人。期間跟老人培養出深厚情感。
當時老人的生活非常窘迫,有時連一頓飯都解決不了,小男孩還是不離不棄地照顧著老人。在老人獨自出海時,他也常常會喊出:“要是男孩在這兒就好了”。
這句老人反復呼喊的簡短話語里,我們能感受到男孩對老人的重要性。老人歷盡艱辛出海回來,“男孩看見老人在喘氣,跟著看見老人的那雙手,就哭了起來。
他悄默聲地走出來去拿點咖啡,一路上邊走邊哭”這里男孩的眼淚其實是對老人經歷的心疼,內心的看見,也是對老人獨自在海上自言自語的回應。(他記不清自己究竟什么時候開始在獨處的時候喜歡大聲對自己說話。大概是那男孩離開他以后,開始一個人大聲自言自語的吧。)
老人在書中是硬漢形象,能單打獨斗大馬林魚和鯊魚群,然而俠骨柔腸的英雄也有平常心。
在某些時刻,他也希望有親密的伙伴分享他或落寞或光輝的故事吧。
小男孩的出現就是老人身處絕望時的情緒撫慰,給老人最溫暖的陪伴。
人在絕境中打轉轉時,就像在黑暗中航行的船只根本辨認不出方向,而溫暖良善之人一句懂你的話就是照亮前方路的燈塔,給你破除迷霧辨認方向的一道光。
2.大馬林魚意象:絕望中的自我救贖
全書精彩名場面當屬捕殺大馬林魚一節。這里的描寫畫面感十足,好像有一架高清攝像機近景拍攝,讓讀者似伸手就能觸到這些海洋生物。
釣索慢慢地穩穩上升,接著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來,魚兒出水了。它不停地往上冒,水從它身上向兩邊直泄。它在陽光里亮光光的,腦袋和背部呈深紫色,兩側的條紋在陽光里顯得寬闊,帶著淡紫色。他的長嘴像棒球帽那樣長,逐漸變細,像一把輕劍它把全身從頭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像潛水員般又滑溜地鉆進水里去......
老人在跟大魚進行殊死搏斗時,他自言自語道:“你要把我害死了,我沒見過比你更龐大,更美麗,更崇高的東西,老弟!”;當他逮到大魚后,“魚閉著嘴,尾巴直上直下豎著,我們像親兄弟一樣航行。
他突然想起是誰帶誰回家呢?”他自言自語道:“我不過用了詭計才比它強。”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老人對大馬林魚的態度已經不僅僅是你死我活的對手,更像是惺惺相惜的知己,甚至他自己與大馬林魚已經是一體了。
從這里深入思維,我們自己何嘗又不是這條大馬林魚呢?在一次次自我對抗中,要么持續跟自己較勁陷入自我批判的黑洞無法自拔;要么接納自己與自己握手言和。
3.魚骨意象:如何定義成敗
文章結尾,鯊魚把大馬林魚吃干抹凈,老人拼盡全力擊退鯊魚群后,最終拖著一服大馬林魚的骨骼回到岸邊。
這幅巨大的魚骨吸引了一位夫人的注意。
“那是什么?”她指著那條長長的脊骨,它如今不過是垃圾了,只等潮水來把它帶走。
“鯊魚。”侍者回答。
如果說大馬林魚是老人想得到的結果,那魚骨就是殘酷的現實:拼搏時無人看到,取得勝利時無人喝彩,追逐夢想時不被人理解甚至遭人非議,結果還事與愿違……
那又如何?我們就這樣定義成敗的嗎?
老人獨自出海捕魚那是莫大的自信;老人面對孤獨時喃喃自語那是自己賦予自己的力量;老人捕到大馬林魚擊退鯊魚群那是他最榮光的時刻;老人最終能拖著魚骨回來,那是莫大的勇氣……
這些早已超越世俗定義的成敗,一個人內核強大的人任何苦難都能淬煉成他一枚枚不滅的勛章!
人活一世,就像老人出海,不能一直一帆風順,也不會一路狂風暴雨。窘迫時,幸而有溫情入懷;絕境處,幸而有自己給自己的寬心丸;即使事與愿違,也能坦然接受,不否定自己的奮斗價值!心中有堅定的信念,眼中有閃爍的光芒,即使再強的風暴,我們也能找到“幸而”為我們遮風擋雨,我們又何懼風暴!
讀完《老人與海》這本書,相信老人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語會響在每位讀者心里:“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作者:
杜若語,第1期閱讀寫作成長營成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