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而
最近一則新聞引發(fā)熱議:一位母親在去世前,瞞著大兒子,將118萬存款分給了其他三個子女。大兒子得知后既震驚又心寒,最終將兄弟姐妹告上法庭。這件事之所以引起廣泛討論,是因為它戳中了一個很多人不愿面對的現(xiàn)實:父母對孩子的愛,并不總是純粹無私的,生育行為的本質(zhì),其實是一種利益關系。
我們從小被灌輸?shù)挠^念是“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現(xiàn)實往往并非如此。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常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父母可能會更偏愛他們認為將來能照顧自己的子女,而不是“指望不上”的那個。父母會傾向于對更聽話、更親近的孩子付出更多,而對疏遠的孩子有所保留。有些父母會按照傳統(tǒng)觀念分配資源,比如重男輕女,或者偏向更“有出息”的孩子。
在新聞中的母親眼里,大兒子可能“不夠孝順”或“不需要這筆錢”,所以她選擇把錢留給其他三個孩子。這種行為看似不公平,但本質(zhì)上是一種利益權衡,她認為這樣分配更符合她的需求。
很多人不愿意承認,但生育本身就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生育是為了基因延續(xù);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生育是為了養(yǎng)老保障和家族延續(xù)。父母養(yǎng)育孩子,潛意識里是希望得到回報的,無論是情感上的陪伴,還是實際上的贍養(yǎng)。
為什么很多父母會偏心?因為他們覺得某個孩子更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養(yǎng)老、面子、情感依賴)。因為他們認為某個孩子“更需要幫助”(比如混得不好的孩子),甚至僅僅是因為某個孩子更會討好他們。這些偏心的行為,本質(zhì)上都是利益計算的結果,而不是純粹的愛。
既然生育的本質(zhì)是利益關系,那我們就該用更理性的方式去處理家庭問題,而不是一味強調(diào)“親情無價”。比如:父母應該提前做好財產(chǎn)規(guī)劃。如果決定分配不均,最好提前告知所有子女,避免死后引發(fā)糾紛。也可以通過遺囑或公證明確財產(chǎn)分配,減少爭議。而子女則要降低對父母的“道德期待”。不要指望父母絕對公平,他們的決定往往基于自身利益。盡早經(jīng)濟獨立,減少對父母資源的依賴,這樣即使被偏心對待,也不至于太受打擊。
如果父母去世后遺產(chǎn)分配不公,子女有權通過法律途徑爭取自己的份額(比如法定繼承權)。但打官司傷感情,最好在生前就協(xié)商清楚。
這起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是:生育不是純粹的愛,而是一種帶有利益考量的行為。父母會偏心,子女會計較,這都是人性使然。與其用“無私的愛”來綁架彼此,不如坦誠面對家庭中的利益關系,用更理性的方式處理財產(chǎn)和情感問題。
真正的成熟,是看清親情的本質(zhì)后,依然能妥善處理其中的利益糾葛,而不是一味幻想“父母必須公平”。
看了這些后,你還覺得“不愛就不要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