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說里,很少被人提及的一段故事:大理世子段譽跟隨茶商馬五德進入無量山,因出言不慎被追殺,為逃脫追捕,在無量山的山崖墜入了櫻花谷。段譽在這片白霧鎖谷,玉龍懸空的“絕境”中,悟出了凌波微步,完成了一個書生到俠客的蛻變。
世人皆知凌波微步妙,卻經常忽視這座“無法丈量的人生高山”—無量山,對運氣和命運的加持。
當然,也跟所有人一樣,我一直認為無量山并不存在,是書中才有的江湖秘境,專為英雄而設的主角光環,直到前兩天無意中看到央視《對話》欄目和鐘睒睒的對談 —— 原來世間真的有無量山,就在云南!而我手中喝了幾年的農夫山泉東方樹葉選用的茶葉,也正是來自無量山!
突如其來的新認知,讓我不禁重新審視手邊那瓶便利店剛買到的東方樹葉。這瓶在我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見的茶飲,背后竟有著如此高深莫測的背景。又一次,我發現自己低估了農夫山泉。
步入28歲后,我養成了喝無糖茶的習慣。倒不是被市場上各種“控糖焦慮”影響,而是意識到成年人的飲食生活,充斥著太多焦慮進食和強制社交。為了降低身體負擔,無糖茶成了我能為身體做的,最簡單的改變。
但我很少定義自己這種行為是真的在“喝茶”。畢竟便利店里隨手拿起的一瓶,跟茶室里,茶桌前講究地擺滿茶具,正襟危坐的喝茶不同。我更沒想過,自己隨手4塊錢買的一瓶東方樹葉,會在茶葉品質上有任何傲人之處。
但手機屏幕上,央視《對話》紀錄片里的鐘睒睒卻指著背后大山上的云南茶,說“你看這個采出來的,都是白毫,四葉還掐得出水….完全符合陸羽《茶經》里‘直筍狀芽頭’‘亂石高山生長環境’的描述”。當記者問他,你平時泡茶嗎?他也沒有端起面前的陶瓷小茶杯,沒有侃侃而談茶葉與茶葉之間的品質區別,而是自然直接拿起旁邊的東方樹葉一飲而盡說,“一般在外面就喝這個,口感和沖泡起來的茶沒有太大差別了。”
隨著鐘睒睒的緩緩講述,我才知道當年段譽無意間墜入的,不僅是神秘莫測的武林秘境,還是世界茶樹的核心原生地、基因庫。云南茶區坐落在橫斷山脈縱谷區,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北緯25度線橫貫而過。這里的云霧每天像天然紗帳般籠罩茶園,讓茶樹既能曬到太陽又不會被灼傷。晝夜溫差最高達20℃,好比給茶樹裝了個“天然保鮮庫”,茶葉中的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積累量比其他產區高出30%。云南這片土地,堪稱茶葉界的“天選之子”。
云南不僅有好茶,還有大量的好茶,甚至世界上70%的茶葉,都產自云南。這里不僅能誕生拍賣行里拍出天價的古樹普洱,也能出品便利店里人人買得起的紅茶、綠茶、烏龍茶。
坐在簡易搭起的茶桌旁,背后是青蔥翠綠,層巒疊嶂的無量山,鐘睒睒說自己之所以會出現在無量山,就是因為他很多年前來這里考察時,意識到這片大山在茶世界的價值。所以他在此地捐建茶廠,一部分是鼓勵當地茶農繼續保護這片無量山的茶葉基因庫,另一部分,也是希望可以將這片茶山的味道帶出去——東方樹葉的無菌冷灌裝技術,可以大幅度提升茶多酚的降解率,從而最大程度保留現泡茶的風味。
被鐘老這么一說,我好像真的喝懂了一些茶的風味。
可惜金庸沒有親自來過無量山。不然,他大概率會在書里,濃墨重彩地加上段譽和其他武俠好漢喝茶的畫面。因為只要來過無量山的人,都會記住春天里漫山的櫻花,和彌漫在大山里,如云霧般繚繞的茶香。
無量山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但在歷史中的很長時間,大山里的茶農都不知如何讓天下知。景東縣安定鎮的無量山的茶園,南詔貢茶非遺傳承人劉虎回憶起過去:“老百姓抱著金飯碗,卻要出去要飯。”
這也事出有因。本地茶農很久以來,都延續著數百年前家庭作坊式的小農作業,采茶全憑手感,炒茶全看經驗,各家的茶葉品質參差不齊。茶販子過來收茶,自然會拼命壓價。一畝茶田,農民辛苦一個季度,最多也只賺兩三千塊錢。如此茶葉哪怕流入市場,也是低端的口糧茶,無法獲得應有的認可。
14年前,隨著東方樹葉推出市場,鐘睒睒來到云南尋找更好的茶產地。復喝了多次后,他認定云南的茶品質優秀,幾次喝到無量山的夏茶,在口味上已經超過江南春茶。“云南的茶葉是長出來的,不是種出來的”,在了解到夏秋茶未被充分利用,本地茶農日常生活拮據,他覺得可以在這座大山上,鋪設一片新的江湖,決定引入工業化生產。
“這個產業(云南茶業)實際上前幾十年被帶偏了,他們把云南的茶都當成了勞力士!全民都去做勞力士了(奢侈品),那你可能有那么大的市場嗎?”
鐘睒睒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是有共鳴的。
很久以來,我都覺得自己跟“喝茶”的世界無關,背后很大的原因,就是茶被塑造成了一個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不知道或沒喝過一些頂級茶,似乎就無法心安理得的表達:我是個喜歡喝茶的人。但我又分明清楚的知道,只要外出,我就會下意識選無糖茶。
我喝過的茶不少,卻不知道如何有底氣的說出:我知道好茶應該有的滋味。
像鐘睒睒說的,最基礎的好茶,其實不需要過度的人工干預,也不需要復雜的炒制發酵工藝。適當改變炒制方式和茶原料,就能讓一整片茶山擁有萬千回味。
東方樹葉的做法,是先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無量山的達標鮮葉。它們相信,改變本地茶農生存情況的唯一方法,就是溢價收購。通過溢價收購,來打破農民傳統思路:農民為獲得更高收益,重新拾起對種茶的熱情,也會愿意主動學習科學種茶的知識,從而提升茶葉品質,讓好茶的產出更穩定,也才能讓更多的云南茶收獲原本應有的品質認可。
然后就是在云南建廠。東方樹葉總共在云南投資建立了5座加工廠,每座都引進全自動化的機器,將茶葉加工流程全部工業化——專利的動態烘干機,用來精準控溫,確保茶葉含水率低于6%;揉捻機也通過計算機設定參數,確保茶味的同時,回甘也能很好地被保留。
最后產出的成品茶,用我這樣普通人的話說,就是“不苦,不澀,很香,有點甜”。用社交媒體上很多老茶客,或者從事茶行十幾年的老板原話說,就是“它的茶香,茶的滋味濃強度,還有它的清爽度,回甘生津的感覺,對于我這種老茶客來說,都是非常愉悅的。”
新聞里還報道,東方樹葉如今每年銷量超過10億瓶。我相信,這也是無量山出好茶最有力的證據。段譽當年怕再也不會預料到,那場被他批評為癡妄的無量劍氣比拼下,竟有著如此偌大的一片江湖,一片茶香暗涌,以及極有可能改變和顛覆全球人喝茶習慣的真·無量江湖。
看見自己平日買最多的無糖茶品牌被央視專訪,了解到背后還有如此復雜深刻的故事,我心里升騰起了一絲暗爽 —— 就像自家樓下從小吃到大的面館獲得了米其林餐盤的推薦,小小的驕傲油然而生。
過去我喝得最多的是烏龍茶和紅茶,清爽度恰到好處,還能提神。無論是上班路上,還是去四五線城市出差,只要口渴就會來上一瓶。在我看來,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普及度極高,500ml一大瓶才4.5的價格,也是同類產品中最實惠的 —— 好喝不貴,天地良心。
不過看完紀錄片,我感覺今年夏天或許可以多試試茉莉花茶。畢竟茉莉花茶里70%的茶胚都用了無量山的茶,我很好奇無量山的茶葉,究竟是什么味道?
前陣子在公司,還發現了一個讓我意外的現象:公司里買東方樹葉最多的,并不是我們這群中年人,而是00后,成箱買囤在辦公桌下面。我問他們囤那么多干嘛,公司畢竟有茶水間,他們的回答,讓我看見了一個全新的茶飲世界:
“這不比自己泡茶方便。而且喝一半后,里面加點純牛奶,就是最干凈的自制奶茶,健康又快捷,我最近下午茶饞都這樣喝。”
“還有一種喝法,先把茶喝一半,加入冰塊和威士忌后,好喝程度堪比外面酒吧幾十塊一杯的雞尾酒。” 是另外一位00后男生給我的建議。
所以不僅是紀錄片里云南景東的茶農日子好起來了,遠在城市里的我們,日子也是好起來了。隨手一搖,好喝有創意的奶茶和雞尾酒就到手。我們這代的不諳江湖世事的普通人,也能點點滴滴地,享受到中國茶江湖改變帶來的快樂。
對了,那部采訪鐘睒睒的《對話》紀錄片,最后其實也有一個金庸式的結尾:在無量山頂眺望,瀾滄江兩岸延綿數十公里的茶園宛如綠色綢帶。主持人追問鐘睒睒:“看完了水,又在看茶。七十歲的您下一個目標是看什么呢?”
鐘睒睒眼角的褶皺里透出茶農般的執拗:這個茶有得看,看不完。
本期作者| 斯小樂
編輯|斯小樂、何小荷 視覺/創意|BOEN
攝影|東方樹葉、斯小樂、小紅書@東方樹葉、《對話·創新中國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