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jié),巴城老街因“花街游子”的回歸再次沸騰起來。
4月23日,隨著電視劇《北上》主創(chuàng)團隊重返昆山。當主演李宛妲、褚栓忠、涂凌、劉敏、李洛伊等人踏著青石板走進巴城老街,現(xiàn)場游客與身著劇中服飾的劇迷發(fā)出陣陣“歡迎回家”的呼喊,鏡頭內(nèi)外的“花街”在此刻交匯。
作為一部將運河文化融于當代敘事的年代劇,《北上》以4.019%的首播收視率、3.615%的平均收視率和6.7億戶次收視用戶,穩(wěn)居3月黃金時段電視劇第一,成為2018年以來電視劇收視排名第二的爆款劇。
面對熱情的粉絲,導演姚曉峰動情地說:“這部劇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的真情、溫暖。一條大河養(yǎng)育無數(shù)百姓,而我們只是照搬。是你們生活的精彩造就了這部劇的高收視率。當我到了巴城這一刻,站在河邊一刻,我就知道這是我想象中的花街。”
劇中扮演馬思藝的李宛妲也難掩激動的心情:“我們也算一家人了,我們都是屬于運河的。”隨后,她在熱情洋溢的現(xiàn)場氛圍中,為劇迷們演唱了劇中插曲《遠方》。
“我特別喜歡劇里的‘六小只’,這次來老街能跟主演面對面,我特別開心。”看到馬思藝“本藝”,來自四川的游客劉娜難掩心中的興奮。不過她也坦言,因為游客太多,她只能遠遠地看主演們一眼。
這種人流如織的盛況已持續(xù)一月有余,昆山巴城老街結結實實地接住了這波“潑天富貴”。自劇集開播以來,這條“一線天”格局的老街已涌入59.96萬人次游客,同比激增1048%。
要將影視劇的流量化為文旅發(fā)展的“留量”,靠的不是一時的熱度,而是厚重的人文底蘊和完善的文旅業(yè)態(tài)。走在巴城老街里,河畔烏篷船與茶館評彈聲交織出市井煙火,楊守松、俞玖林等昆曲研究者和從業(yè)者的工作室,更讓“非遺”走出櫥窗,化為流淌在街巷肌理中的日常。
與此同時,巴城的文旅版圖也在“四季輪轉(zhuǎn)”的設計理念中鋪陳開來:剛過去的郁金香賞花季,文創(chuàng)市集與春季踏青賞花為游客串聯(lián)起“追劇+賞花”的復合體驗。接下來,夏季將以水之夢樂園打造清涼休閑場地,秋季借大閘蟹吸引全國老饕,冬季用“圍爐煮茶”等養(yǎng)生活動為游客“破冰”。文旅產(chǎn)品的精心設計,也暗合了《北上》“歸來”的精神內(nèi)核。正如劇中角色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重回花街,巴城也以“四季永不落幕”的誠意,將游客的“打卡式消費”轉(zhuǎn)化為“周期性奔赴”。
巴城的文旅布局只是昆山近年來文旅“升維”的“冰山一角”。在主演們24日的體驗路線中,周莊以情景演繹和文創(chuàng)燈光將湖灣、水巷、小橋、老街、古宅被串珠成鏈,演繹出科技賦能下古鎮(zhèn)經(jīng)濟的“全新玩法”;周莊數(shù)字夢工廠中,1.5億像素的LED弧面屏和VP虛擬拍攝影棚讓劇組“足不出戶拍盡萬里山河”;昆山咖啡文化與產(chǎn)業(yè)鏈展示館中,以“當昆曲邂逅咖啡”等主題打造情景式的文化展示空間,通過實物展示和多種數(shù)字化手段的綜合運用再現(xiàn)“從一顆咖啡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過程,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個感官層面,引領主演們互動體驗咖啡奧秘;亭林園的千年銀杏下,園林通過AR數(shù)字互動體驗,將園林的歷史人文與現(xiàn)代科技完美結合,為游客娓娓道來顧炎武的“天下興亡”之思……
正如《北上》劇中大運河的水千年不息,昆山的文旅敘事亦在破立之間奔涌向前。巴城老街借勢《北上》IP的成功實踐,折射出昆山從“世界工廠”到“文旅強市”的蝶變之路——當巴城老街的昆曲雅韻與周莊的賽博光影共舞,當陽澄湖的蟹宴香氣與數(shù)字夢工廠的虛擬山河交織,這座江南小城正以文化為舟、科技為槳,在長三角文旅版圖上書寫“多面昆山,面面精彩”的文旅新篇章。
(編輯:晚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