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的發言——“絕不用一個海歸派,因為里面有間諜”——引發軒然大波;這一言論將海歸人才的就業問題推向輿論風口。
這個言論也引出了兩種聲音,支持的人認為格力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保守策略是“必要之惡”。有網友稱:“核心技術一旦泄露,損失難以估量,寧缺毋濫。”部分人認同董明珠對股民利益的重視,認為其“敢說真話”。
這番言論的底氣來自格力的技術壁壘:近五年累計申請專利超10萬件,核心空調技術100%自主研發。但數據背后暗藏隱憂——2023年某海歸工程師離職后,將新型熱管理技術參數泄露給外資企業,導致格力損失超2億元訂單。這種切膚之痛讓董明珠選擇極端保守策略:格力1.3萬名研發人員中,海歸占比不足0.5%,遠低于美的(15%)和海爾(12%)。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隨著時代變遷,留學生大軍的回歸成為常態,當下的中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海歸?
首先,我們不否認,跨國交流學習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官派的出國留學生就誕生過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鐵路專家詹天佑等一大批的國之棟梁。
但當下,隨著科技生產力逐步進入到瓶頸期,全球各國在科技高端制造、醫藥等行業領域的博弈也跟著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狀態,那這時候就一切皆有國別了,留學生的身份也就多了一層含義。
2024年,從全國各地傳來一個重要信號,多省市的公務員選調,開始明確限制甚至“拒絕”留學生了。
在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2025年度“選調優秀大學畢業生”的高校范圍發生罕見變化,往年可報考的“國(境)外知名高校”名單全部消失了,包括哈佛、劍橋、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在考公大省山東,2025年度定向選調、常規選調范圍也都取消了海外高校,向留學生關上一扇門。
在北京,《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選調和“優培計劃”招聘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公告》顯示,定向選調同樣將留學生拒之門外。“優培計劃”仍然可以報名,但也要求海外名校研究生本科畢業于國內43所雙一流高校或25所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定向選調和“優培計劃”的區別是,前者是公務員編制,后者則屬于企事業單位。
以前都是國外本科歧視國內本科,現在居然反過來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類似變化還出現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個省份,顯然不是偶然。海歸的光環逐漸褪去,曾經的就業優勢不再。
總結下來,選調生門檻變高,在保證各項能力過硬的基礎之上,還必須要血統純正。事實上,部分國央企、私企也不像以往一樣青睞留學生,尤其是針對國外或境外一年制的碩士研究生,部分企業明確表示不納入招聘范圍。很多有能力的企業,比如福耀、華為、格力、阿里,都早早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才培養機構,有辦大學的,有建研究院的,出錢出資源,針對性的打造專屬人才培養系統。
格力就有自己的人才培育體系,從高校招聘基礎人才到內部,再通過15個研究院,126個研究所和1000多個實驗室給予實踐機會。像格力自主研發的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技術,就是本土研發團隊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格力電器已擁有46項“國際領先”技術。
其次,我們想聊的是,海歸是否能匹配上國內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隨著近幾年,國內產業結構逐漸從原來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高端制造業,中國的發展路線也越來越有獨特性。在這種背景下,國內需要的就不僅是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更需要了解國內外市場,熟悉本國政治經濟環境的人才,而多數留學生已經不具備絕對競爭力了。
對于留學生而言,出國去鍍金,回國領高薪的夢想破滅。無論是擔心海歸派間諜,還是考慮到海歸派的能力,這紙文憑正在褪去原來的光環,轉而成了留學生們回歸后的第一道面試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