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由祥峰投資中國基金和淡馬錫基金會共同主辦、能源基金會作為特約戰略合作伙伴的首屆“綠智未來”可持續發展全球挑戰賽(以下簡稱“挑戰賽”)在上海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正式啟動。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楊浦區委書記薛侃、新加坡駐上海總領事羅德杰、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領導,祥峰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鄭俊聰,新加坡淡馬錫基金會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長黃文雄,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以及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科創平臺、學術機構、非營利組織代表等200余人出席啟動儀式。
圖注:金力、薛侃、羅德杰、鄭俊聰、黃文雄、鄒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領導共同點亮啟動裝置。
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征集、評選可持續發展領域創新性技術解決方案,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與環境挑戰。同時以慈善公益獎金為種子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綠色低碳產業,助力創新技術規模化落地和全球化推廣,助力全球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在“加速氣候創新:搭建資金橋梁,跨越創新死亡谷”圓桌討論上,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針對慈善組織在投資促進中的作用、未來有潛力的低碳創新技術、低碳創新企業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鄒驥表示, 作為專業的國際慈善基金會,能源基金會希望在全球資本和低碳創新技術之間搭建起更為精細聯通的橋梁,幫助資金從大水漫灌到渠灌、到滴灌再到精準滴灌;此外,基金會還希望能夠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幫助低碳創新技術更加快速的落地,使投資有所回報, 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環,為全世界的低碳轉型提供可持續技術創新驅動力。
根據能源基金會的研究,未來10年的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主打技術領域主要是風光加儲能,微網和配網技術,以及AI支撐的能效技術等,這些都將對全球的清潔可持續發展帶來強大的推進作用。
當然,任何一個低碳技術落地都會有應用瓶頸,這就是一個創新、迭代的過程。以可再生能源技術為例,目前最大的兩個瓶頸分別是電網和需求。從電網角度來看,中國國網風光發電占比大概為18.6%,在德國電網是40%左右,加州電網也約40%。中國電網特別是國網區域能夠吸收風光電的比例,與國際對標還有20%以上的差距。而之所以有這個差距,主要需要解決體制機制、市場結構、以及產業組織方面的問題。從需求角度來看,以農村分布式屋頂光伏為例,即便給家家戶戶都裝上屋頂光伏,但很可能每戶農民的用電量不足發電量的10%,這主要是因為農民沒有錢購買電氣產品。因此,宏觀經濟政策、財政、金融等應該切實補貼到千家萬戶的農民身上,讓他們有錢去安裝光伏、買熱泵、買儲能、裝充電樁等等,這樣以來,“大水漫灌”的宏觀經濟政策才轉化為非常精準的“滴灌”政策。而一旦把需求的瓶頸打開,上游的風電光伏制造商產能過剩等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針對低碳技術創新企業的發展,鄒驥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議:第一,企業要遵循科學的原理;第二要遵循市場的邏輯;第三需要有一點運氣,這也包括宏觀的外部環境;第四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