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來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近50條內容被擴充和修訂。(相關鏈接:)
新修訂的科普法凝練過往經驗,并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全面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科普時報》開設專欄邀請專家深入解讀科普法,本號特開設“解讀科普法”專欄轉載系列稿。
解讀人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于康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一章 總則
第十一條 國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引導公民培育科學和理性思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
案例
全民普及健康課堂亮相熒屏
圖源: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近年來,《健康之路》《我是大醫生》《養生堂》等健康養生類科普節目如雨后春筍般亮相熒屏。國家級名老中醫,各大三甲醫院的院長、主任醫師擔當嘉賓,這類節目憑借權威性、科學性、服務性和普及性,通過有趣有料又好玩的環節,將健康知識具象化,影響著億萬中國人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成為中國最大的全民普及健康課堂。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第十一條中,將“國家實施公民科學素質行動,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入法。
“國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是指國家為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素質而開展的一系列行動和活動,旨在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2023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4.14%,呈現增長趨勢。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將國家實施公民科學素質行動納入法律范疇,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堅定決心。
通過“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國家對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進行長遠規劃,明確目標、任務、重點及具體措施,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實施提供了指導和依據。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以客觀事實和科學原理為基礎,運用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引導公民培育理性思維”,建立對事物進行客觀分析和判斷并做出科學決策的思維方式,使公民能夠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避免盲目跟從和迷信。
與此同時,引導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以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為基礎,對世界和事物建立科學的總體認識,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事物進行探究和分析。這些工作的目標是“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其中,“文明與健康”是指遵循社會公德和文明規范,如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講究衛生等;同時采取有益于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活動和習慣,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良好心態等,以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而“綠色與環保”則強調了選擇符合環保要求、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如使用環保產品、減少浪費、保護生態環境、進行垃圾分類、節能減排、保護野生動植物等,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滿足老年人對科普知識的需求,切實提升他們的科學素質,已成為科普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在原先針對四類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基礎上,將老年人群納入其中,體現了對老年群體科普工作的重視。比如,一些健康養生類電視節目邀請權威醫學專家,通過講述真實案例來科普養生知識,深受大眾特別是老年群體的歡迎。
根據以上原則,國家致力于引導大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強調了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中,公民應不斷提升自身在勞動、生產以及創新方面的技能和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這些努力將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公民更好地勝任各種勞動崗位,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促進產業升級和發展,激發公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成果和經濟增長動力。
來源:科普時報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