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4月24日電(記者向定杰、倪遠詩)在近日的課堂上,老師圍繞計算機主流編程語言的基礎知識進行教學,帶領學生通過一系列趣味案例,了解算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場景。這樣的標準化教學場景在貴州、香港、澳門三地共同上演,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免費學習編程技能中,增強信息素養,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能力。
2022年,由澳區貴州省政協委員聯合澳門、貴州、廣東15個相關單位和社會團體成立的澳門中華創新科技發展促進會在調研中發現,貴州中小學存在信息科學教育資源短缺、教師培訓體系薄弱等問題。為此,促進會依托中山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搭建線上“貴澳科創學堂”學習平臺。
從2022年底開始,促進會先后給32所貴州中小學捐贈了人工智能信息學編程啟蒙課程,后又向與貴州締結姊妹學校的澳門、香港各兩所學校捐贈了課程。至此,貴港澳實現同上一門信息學課程。截至目前,該課堂直接服務三地中小學師生達7萬余人。
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三處處長孔祥龍說,貴港澳“同上一門課”科技人才培養計劃,突破了空間地域限制,豐富了三地交流內涵,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取得了一定成效和良好社會反響。
以最早接受課程捐贈的貴陽市第三中學為例,其已獲批成為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路線。學校在一封感謝信中寫道:“通過學習‘貴澳科創學堂’課程,學生信息科學素養和教師專業能力相較往年有很大提升和突破,在各類科技競賽中屢獲佳績。”
貴州省政協常委、澳門中華創新科技發展促進會會長區柏來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拓展貴州與港澳各層次的科教合作,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優勢,持續輸送優質教育資源,為貴州加快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區儲備高素質創新人才,為跨地區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奠定基礎。
為促進交往交流交融,近年來貴州持續深化姊妹學校建設工作。截至目前,當地與港澳臺地區締結姊妹學校超過90對。
在其中協助推動的香港貴州文化交流基金、澳門中華創新科技發展促進會等團體表示,每年他們都會帶領師生到貴州交流。大家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展示中心、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等,增強了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貴州學子也到訪港澳,通過參觀香港特區立法會、香港交易所、澳門科學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等地,深刻體會“一國兩制”的生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